“最年轻县长”的简历何以成机密?
N赵勇
河北邯郸市换届调整县级领导,29岁的闫宁被提升为馆陶县县委副书记、代县长。人们猜测他究竟靠什么得到提拔重用。记者深入闫宁曾工作过的邯郸三县走访,发现他三年获得四次升迁,提拔速度非同一般,成为“最年轻县长”。而他的简历成为机密,“不便对外公开”。(详见:河北29岁县长三年四次升迁)
人们不理解闫宁这么年轻就当上代县长,因为无从详知这个年轻人曾有过怎样的履历和政绩;闫宁曾经的同事也对他三年四次升迁大惑不解,因为按照规定,一般干部从参加工作到正处级职位,即使一帆风顺,至少也要12年时间,闫宁凭什么29岁就当上代县长?
是啊,凭什么?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很多人把闫宁的火箭式升迁归结为家庭背景:据披露,闫宁的祖父曾为邯郸永年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招待所所长;父亲曾任永年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县供电局局长,闫氏近亲属中有两个厅级和三个县级官员。这些信息是否属实,不管是馆陶县还是邯郸市,相关部门都不愿意作出回应。这无疑加剧了“最年轻县长”的神秘感。
众所周知,保密法对国家机密的界定,并不包括“县长简历”,民众有权知道各级官员履职的相关信息,对此,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有明确规定——一县之长的简历,怎能涂上“机密”的保护色?更何况,“最年轻县长”已引发广泛猜疑,完全有必要详细公布其工作业绩和家庭背景以正视听。遗憾的是,当地一味躲避闫宁信息的公示与公开,让人越发觉得其中有猫腻。
29岁的年轻人不是不可以当县长,三年四次升迁也不是不可以,但这一切,都要经得起官员选拔任用程序的审核和民意的拷问,拒绝暗箱操作和权力世袭。如果县长简历都成为机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自然要沦为一纸空文。如此,又如何平息公众的质疑和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