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讲古曾辉煌一时 现说书场难见后继乏人
旧时说书场景(网图)
【转变】
电视上再推广 创新讲古内容
1997年,林赋赋在电视台“泉州讲古”栏目上,以《开元寺的传说》一炮打响,被誉为“泉州讲古第一人”。这对于9岁开始学南音、14岁进入梨园剧团、从小听讲古的林赋赋而言,并非难事。他讲的古,“文古”能让听者感动得泪眼蒙眬,“武古”能讲得让听众如临其境;他讲的古,已经融入市民生活中,成为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道“甜点”。
林赋赋讲古的内容,多由泉州市戏剧研究所副所长黄锡钧编撰。他说,讲故事最怕单纯的史料,一定要有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而黄锡钧的遣词造句,与自己十分合拍。这对“黄金搭档”一在台前,一在幕后,16年来从未红过脸。“黄锡钧把关严格,只要一个字的读音轻重不准,就得重来,从他身上我学到很多东西。”
“要使民间艺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整合和创新。”林赋赋和黄锡钧认为,讲古的内容除了民间故事、人文传记、民风民俗、名胜古迹、神话传说及宗教故事,还得与时俱进,比如从《聊斋》中挖掘“反腐倡廉”的故事,紧跟时代潮流创新,加上电视媒体的推广,使讲古有了另一番际遇。
【忧虑】
说书场今难见 讲古后继乏人
岁月流转,讲古和听古的人逐渐老去,生活富裕起来了,娱乐方式丰富了,听讲古的人少了,会讲古的人也不多,泉州讲古逐渐零落。“现在只有市区后城茶馆还有说书场,泉州已经很难见到说书场和讲古人了。”提起现状,林赋赋很遗憾,除了自己在电视台“泉州讲古”坚持了16年,泉州的说书人屈指可数。
“我还能讲多久?如果我不讲了,谁来讲?”林赋赋担忧地说,泉州讲古以极富表现力的“活化石”闽南方言、俚语为载体,极富地方特色,如果让其消亡,岂不遗憾!
林赋赋认为,讲古是门综合艺术,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表演才能,然而如今接班人匮乏,令人忧愁。他建议将泉州讲古作为“非遗”项目专门立项,再选择接班人重点培养,使更多人会讲古,讲好“古”。(记者 张素萍 实习生 陈颖蓥 李阿华)
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