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孔子为何取名为丘?从先秦到秦汉,古人又是如何起名与字的?

孔子为何取名为丘?从先秦到秦汉,古人又是如何起名与字的?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请求纳颜氏女儿为妾。颜氏有三个女儿,只有小女儿颜徵在愿嫁叔梁纥。颜徵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成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

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意为头顶凹陷),大概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婴幼儿囟门凹陷,与营养不良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步好转。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仲”所代表是孔子在家的长幼排序,古时兄弟姊妹的长幼顺序是这样的,伯(或孟)最长,仲次之(也就是老二),老三是叔,季最小。如果兄弟再多了怎么排序呢?“皇氏五龙”排序是伯、仲、叔、季、少,但这种排序只适用于五个兄弟姊妹。武王同母兄弟十人,以季为末子外,伯仲以外皆称叔。

对于古人取名或字,各有其用。名,一般单指人的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称呼其弟子时都用名,如称呼子贡为“赐”,是因为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关于古人取名的原则,《左传·桓公六年》写得明确:“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取名需避开的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古时男子在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则在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一般都由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或师长所赐。称呼字一般都是为了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朋友之间的相互称呼。大多数情况下,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的联系。大多数情况名和字的意思都是相通或互为解释,比如屈平,字原,古语中“广平曰原”,所以两者意思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