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西畴三光片区:昔日石窝窝今朝“聚宝盆”

西畴三光片区:昔日石窝窝今朝“聚宝盆”

来源:云南日报

盛夏的西畴,湛蓝的天空下,满是一片碧绿。站在兴街镇三光石漠公园的观景台上,只见一条条蜿蜒盘旋的乡村公路连着各村各寨,延伸到猕猴桃产业园的田间地头,藤蔓上即将成熟的一串串猕猴桃很是逗人喜欢。

记者眼前这一图画般的美景,是一代又一代西畴人民发扬“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换来的沧桑巨变,让昔日的乱石旮旯变成了宜居宜游宜业的喀斯特绿洲。

“三光”这个名字就是因过去“树木砍光、水土流光、年轻人走光”而得名。多年来,通过对该片区实施“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坚持“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模式,重点实施“生态修复、水利设施、农田整治、道路建设、村庄建设、产业发展、扶贫开发、机制建设”八大工程,改善了当地的人居环境和群众贫困状况。

2016年,西畴县引进文山州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到三光片区流转5000亩土地种植猕猴桃。流转的土地涉及3个村委会9个村民小组,每年公司支付给群众的土地流转费用有310万元。

“我家有17亩土地租给公司了,每年有1万3千多块钱。”在猕猴桃产业园里务工的兴街镇老街行政村老黑箐苗族村群众杨家菊,一边在地里做农活一边介绍着家里的情况。把土地流转给公司后,58岁的她被公司招到猕猴桃产业园里务工,仅她在一年在公司务工收入有2万多元,其丈夫到周边做临工,儿子和儿媳又在省外厂里务工,一家人每年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家里建盖了两层半的砖瓦房,还买了一辆小汽车。党委、政府又把老黑箐苗族村打造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美丽村庄,建了斗牛场,还开办了苗族花山节。

和杨家菊一样,常年在猕猴桃产业园务工的群众还有很多。公司每年需要用工1.2万余人次,用工高峰期每天有100多人在园区务工,带动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我们种植的猕猴桃和林下养殖的乌骨鸡,都是获国家绿色、有机认证的。” 猕猴桃产业园负责人陈登贵说,为了做好循环农业,公司在猕猴桃产业园发展林下乌骨鸡养殖,今年存栏1.5万只,出栏2万只;去年又投资380万元建成存栏300头牛的养殖场,目前已存栏200多头肉牛。

浩弘农业公司注重农业科技对产业发展的作用,与科研院校、企业合作,引进技术、人才和良种,建立了专家工作站,培养了一批批农业专家和技术人才。公司先后投资了680万元,建成880平方米的果品分拣车间、1536平方米的科技馆和300吨鲜果贮藏量的冷库,使采摘的猕猴桃可保鲜至次年3月,并建成了现代农业产业园物联网大数据,将实现数据监测和精准朔源。

能在这石漠梯地里发展猕猴桃产业,得益于国家帮助建设了相应的基础设施,特别是猕猴桃产业园区高效节水喷灌系统的改造,有效防止冬春季节干旱缺水。

“我们园区有红心、绿心和黄心3个品种的猕猴桃。”公司技术部经理鲜思跃详细介绍了猕猴桃的品种。他说,8月中旬,红心的猕猴桃就成熟可采摘上市了,9月份可以采摘绿心的猕猴桃,11月份可以采摘黄心的猕猴桃。

今年,种植的5000亩猕猴桃已全部进入挂果期,预计有600吨的果子,有望实现1200万元的收入。

据了解,2019年,西畴三光国家石漠公园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建设;2021年,西畴国家石漠公园景区被认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如今,三光国家石漠公园为前来观光的游客呈现万亩石漠梯田人文景观,展示了“西畴精神”、石漠文化和观光农业、民俗体验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下一步,我们三光村将种植以猕猴桃为主的水果产业,把三光石漠公园打造成具有石漠化特色的生态产业田园综合体,发展旅游经济带动群众致富。”三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有装介绍说。

本文来自【云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