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唐朝能否抗衡成吉思汗?

唐朝能否抗衡成吉思汗?

这是一个三千多字的长回答,我们将综合对比唐朝、蒙古、吐蕃三国的君主、将领、国家特征、军事潜力和战争态势,如果您对这种假设没兴趣,不看也罢!

我看了前面的回答,大家的视角都局限于唐和蒙古的对比,但别忘了,西南的高原上还趴着一头藏獒呢!

如果把吐蕃作为一个变量加进来,唐、蒙古、吐蕃的三国演义会更有趣。我们就来关公战秦琼的分析一下,这个有意思的假设。既然是关公战秦琼,那就把最强的拿出来比划一下,元顺帝、唐哀帝还是在一边先凉快会儿吧,都是躺地上挨揍的货,轮不到您上场。

先有请三位当时的一哥,李世民、成吉思汗、松赞干布。

这三位君主都是各自王朝最强悍、最有进取心的王者,也都是一路荆棘、血山尸海中走出来的。

所以,不论是从掌控能力和对战场的理解来说,应该是不相上下、难分伯仲。

分别看看这三位的手下:成吉思汗账下速不台、哲别、哲里麦、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再加上几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托雷,可谓猛将如云。

李世民手下的李靖、徐世绩(李绩)、侯君集、苏定方、裴行俭、契苾何力、李道宗,随便哪一个拿出来,也都是威名赫赫的一代名将。

史料上关于松赞干布时期的吐蕃将领记载比较少,但吐蕃当时正处于第一次疆域扩张期,仗肯定没少打,只是我们不清楚。

按时代来说,爆锤唐将薛仁贵、王孝杰的吐蕃军神论钦陵,还不到登场的时候,但既然成吉思汗都和李世民碰上了,算上他倒也无妨。其实,他老爸禄东赞(噶尔·东赞)打仗也是一把好手,只不过我们对他主要的印象,都是《步辇图》里的文成公主求亲大使。

吐蕃重甲骑兵壁画

再说说三个国家各自的特点:唐朝是一个农耕为主的国家,蒙古则是纯粹的草原游牧民族,这两点估计大家不会有什么异议。

但吐蕃的情况可能和大多数人印象中的不太一样,吐蕃是一个农耕、游牧混合型的国家,既有大面积的农田,也有大面积的牧场。所以,吐蕃国内手工业水平,包括冶铁、制革等方面,虽然不及唐朝先进,但肯定比蒙古强很多。

从这角度上说,军队的武器装备质量应该是唐朝最优、吐蕃次之、蒙古最差。但考虑到成吉思汗所处的时代较晚,当时蒙古军队中已经有了成规模的重甲骑兵,其实三方在军事技术方面依旧是平手。

蒙古的轻骑和重骑

再来对比一下三国的用兵方略:蒙古擅长千里奔袭、分割战场、重骑突破、追亡逐北,代表着最典型的游牧狼群战术。

吐蕃也差不多,自从平灭吐谷浑后,掌控青海草场,进可攻退可守,也擅长来去如风的大范围转移机动。

唐蕃大非川之役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吐蕃军队在论钦陵的指挥下,用少量军队牵制疲惫唐军之余,瞬间便集重兵突袭唐军辎重,而后四野围合,终成大胜。

而在川西群山之间,唐蕃两国打的极为艰苦,拼死缠斗了百余年,反倒是唐军渐渐占了上风。由此可见,吐蕃军队长于野战,困于攻坚的特点。

唐朝重骑兵陶俑

最后,我们来说唐朝。唐朝初期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像农耕文明的朝代了。从军事表现上看,早期唐军最擅长居然是骑兵突击战术,初唐名将个个都是运动战的好手,尤其是托塔天王李靖同志。

纵观李靖一生的战绩,披坚执锐、攻取坚城从来都不是他的强项。刚出道时,主持平萧铣之战,就因为萧铣固守险塞,李靖迟迟不能得手,差点被李渊给剁了。

但之后在灭东突厥、平吐谷浑的战争中,李靖充分展示了他的战争艺术,全是千里奔袭,一击而定。

大概是李靖的战绩太过斐然,导致在他账下的大将李绩、侯君集、李道宗、苏定方全都学了个明白。之后在平灭西突厥、开拓西域的战争中,唐军每有大胜,无不是李靖骑兵奔袭战术的案例。

另外,唐朝初期并不缺马。

唐朝从贞观年起,就实行了“监牧制”,至唐高宗时,已有战马七十万六千匹。巨量的战马配以百战老兵,唐军的骑兵是一支令人生畏的力量。

由此看来,三个马上君主,带着一大群喜欢打运动战的名将,再加上所处时代最好的骑兵军队。这场草原盛会,不知道要迸裂怎样的血色之花。

唐明光铠

最后一个最不好对比的国家实力问题了。我们说这三个帝国之间的对抗,指的是战略,而不是战役。

体量如此巨大的三个国家(吐蕃全盛时疆域也称扶摇万里),不会因为某场战役的败落,便会就此沉沦,除非是秦赵长平之战,这种双方拼尽全力对赌国运的战争。

蒙古实在是没和唐朝动过手不好对比,我们先来说比划过的。

唐蕃两国在二百年的交往史上,比划了一百九十多次。纵观整个战场态势,基本走出了一条初期双方僵持,中期唐朝躺地上挨揍(安史之乱后),后期再度僵持的曲线。

但需要注意是,唐朝即便受安史之乱影响,黄河流域彻底打烂,七八年间损失两千多万人口的情况下,仅靠江南、蜀地的税赋,凭借盐铁税制改革,依旧支撑了一百四十多年,并最终生生拖垮了吐蕃。因此,唐朝的战争潜力和国家动员能力,完胜吐蕃是毫无疑问的。

再来说蒙古,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帝国实力应该远强于突厥。

虽然双方都是游牧民族,在军队组成和战法上难说孰优孰劣,但有一点蒙古帝国远超突厥,这就是蒙古帝国有成吉思汗。

说实话,游牧民族最强的武器不是快马弯刀,玩刀子这种事儿,哪个时代的游牧部落都玩儿的无比纯熟,游牧国家的核武器是团结!

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影响,游牧部落间的疏离几乎是天生的。而贫瘠的自然生态又让游牧民族地方自然灾害的能力极为孱弱,因此各部落之间互相劫掠,几乎个个都是血仇。

因此,中原汉民族国家对付北方游牧部落,最毒辣的计策不是不卖给你铁锅,而是离间,拉住一股势力一起揍另外一股势力。

唐朝用的就是这条毒计,先是与薛延陀结盟一起揍东突厥的颉利可汗。随后,又联合薛延陀的小弟回纥(那时候还不叫回鹘),一起揍薛延陀。就这么纵横捭阖间,唐朝把北方最大的两个游牧势力都给弄没了。

成吉思汗可不是,东突厥、薛延陀可汗这种数量级的英雄。当他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竖起大纛时,所有蒙古部落的首领都拜服在他的脚下。

这才是蒙古帝国军队能够狂飙突进,征伐四方的根源,而不是蒙古军队的马有多好,刀有多快。

如果换成蒙古帝国和唐朝相遇,双方还真有一番较量的余地。当然了,唐朝刚建国的时候不能拿出来比,颉利可汗都曾饮马渭河,叫李世民出来聊天。

以当时唐朝急速勃起的态势来说,金国、西辽自然远远不是对手,所以,蒙古帝国对他们碾压式的优势也不能套在唐朝身上。同样的,唐朝动动手腕,就肢解了东突厥和薛延陀的案例,也不能放在蒙古帝国身上。

因此,双方最大的可能是,在从辽东到西域数千公里的战线上反复拉锯。其中,辽东地区距离唐朝中心太远,在蒙古的重压下很可能会失守,五征高句丽就更不用想了,估计弄死高句丽的也得是成吉思汗。

但河东道(山西)、关内道(内蒙河套地区)、河西走廊是唐朝肘腋之地绝不容有失,两国争夺极有可能围绕这些地区展开血腥的争夺。

但还是那句话,唐朝的战争潜力不是蒙古帝国能比的,就算蒙古帝国和吐蕃加一起,都无法和唐朝拼消耗。而且,如果一旦蒙古染指西域,马上就会和吐蕃迸射出火花。

松赞干布时的吐蕃可不是凉州会盟时的吐蕃,两个巨人掰腕子谁赢谁输还真不一定,就算成吉思汗能赢,也得崩掉几颗牙齿。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唐朝在北方和蒙古打,在西南和吐蕃打,吐蕃和蒙古在西域(新疆)打的三国演义套路就成型了。

最后谁能赢呢?真没准,就看谁合纵连横的策略好了。别忘了,当时中亚还有个叫大食的老大呢!

云南山里面那个叫南诏国的小弟也在成长中,您还别不把豆包当干粮。在天宝年间,南诏国可是爆锤了唐军(天宝战争),十万唐军全军覆没。这个小而弥坚的小弟,如果放在三国之争的大棋盘里,没准也能上台比划两下。

吐蕃骑兵复原塑像

按正史来说,649年松赞干布、李世民先后去世,吐蕃倒是没受什么影响,禄东赞掌控大权,摆平了所有事情。

唐朝没了李世民,可是有点走下坡路的模样。但你得这么想,李世民这种人,国家什么事都没有,周边该干服的都服了,活着也没啥挑战,干脆吃点药,死了算了。

但既然整个蒙古帝国都穿越过来了,李世民时时刻刻面临北方的重压,说不定一咬牙还能多挣巴几年,那可就没有武则天什么事儿!哈哈哈!

假设太多了,再瞎掰也没啥意思了!公允的说,如果这三个强者迎头撞在一起,谁想弄死谁估计都难,很有可能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既然如此,和亲说不定,还是最好的解决手段,倒不是说老爷们干不过了,让女人上,而是这种方式,对国家来说成本最低。

毕竟边境上动刀兵,死的可是成千上万条人命,和亲哪怕只是维持短暂的和平,也是万家生佛的好事。

就像文成、金城二位公主入藏,保持了两国三十多年的边境和睦,这可是整整两代人的命运。

至于两位公主幸福吗?可能幸福,也可能不幸福。

但在古代,生在贵胄之家的女儿,有权利选择幸福吗?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有几个贵胄之女有权选择幸福?!

您都看到这儿,觉得写得还中,帮忙转个发呗!也不花您钱!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