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明朝那些事儿》哪些地方不符合史实?

《明朝那些事儿》哪些地方不符合史实?

《明朝那些事儿》哪些地方不符合史实?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说过类似的话,说他写这个书,主要是想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与大家分享自己研读明朝历史的心得,虽然不是“无一字无来历”,但绝对是“无一事无来历”,即保证书中所写人物、事件,一定是有书可考、有据可查的,只不过一方面是自己懒,另一方面也不想搞得太严肃,所以除非有必要,就不对所写的人物、事件一一标注出其来源、来历。

老实说,《明朝那些事儿》洋洋洒洒七大本,风趣幽默,文学创作水平高,而且也基本做到了“无一事无来历”的初衷,史学价值也很高。

但是,百密一疏,要说《明朝那些事儿》处处所写都符合史实也不尽然。

因为,即使您做得到“无一事无来历”,也不能保证一定符合史实,道理很简单——如果“来历”的本身就不符合史实,您引用了它,就只能是以讹传讹了。

举一个例子。

《明朝那些事儿》号称“以心述史”,每写一个人,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先对这个人进行角色定位,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取舍材料,对这个人进行塑造、包装。

清朝修《明史》,出于政治原因,对明末的孙承宗、袁崇焕二人吹捧得非常厉害,究其用意,是想告诉人们:明朝之所以垮台,是明朝皇帝自己败家,明明手里抓了一副好牌,还打成烂局,烂泥扶不上墙,怪谁?

《明朝那些事儿》受《明史》影响,用特有讲故事的方式为孙承宗、袁崇焕二位大唱赞歌。

尤其是孙承宗,居然用上了“明末最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的字眼,说他是“明末最伟大的战略家,努尔哈赤父子的克星,京城的保卫者,皇帝的老师,忠贞的爱国者。举世无双,独一无二。”

实际上,孙承宗此人,与之同时代的人对他的评价普遍不高,夏允彝就说他“练达才凡”,即半瓶子醋,偏偏喜欢招摇。

纵观孙承宗在对辽战事中的表现,从来就没有打过一次像样的战役:第一次主事辽东,以十万之众奔袭耀州,反被敌人数千人击溃,是为柳河之败,以致于灰头土脸地下课了;第二次主事辽东,大凌河被围,何可纲被杀、祖大寿投降。

本来可以贴一帖金的收复关内四城之举,但又经不起推敲。皇太极留阿敏等人守这四城,并非是要永远占据,而是因为阿敏打朝鲜时有称朝鲜王的不臣之心,所以将之“抛弃”在关内;而真正发力收复四城的,其实是秦良玉和其他勤王军。

无功可表就算了,但往深里考,就不难发现,孙承宗其实是大明灭亡的一大罪人。

小冰河时代来临,内地大旱,粮食减产,财正紧缺。这种情况下,眼高手低的孙承宗还砸重金修筑政绩工程关宁防线,搞得民穷财尽,国内饥荒、流民四起,官兵领不到饷银兵变……最终大明王朝崩盘,大明公司关张倒闭。

瞧,就是这么一个人,《明朝那些事儿》还是对他推崇备至,抬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高度,一方面狂赞其营造关宁防线的功绩,一方面竭尽所能为其搜罗战功。

皇太极数次绕道蒙古入关,已经证明关宁防线只是一道摆设,《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看不出这一点,那是见识有限,不足为训;但只为歌颂孙承宗而煞费苦心地为之拼凑战功、即使这些战功并可靠,也照搬不误,这就令人颇感遗憾了。

前面说过,孙承宗两次出任辽事,并无丝毫战绩。《明朝那些事儿》却眉飞色舞地讲述了一场“锦州大战”。

该战讲的是努尔哈赤次子代善领兵攻打锦州,锦州守将赵率教予以迎头痛击,孙承宗又遣前屯、松山、宁远、中前所等处军队相来援,四面迂回、八方包抄,打得精彩激烈。最终,代善屁滚尿流地抱头鼠窜,孙承宗挥军掩杀,收割后金兵脑袋六百多个颗。

如果这一场战斗属实,无疑大快人心。

可惜的是,翻遍《明史》、《明实录》、《清实录》、《满文老档》、《八旗通志》、《三朝辽事实录》等书,均查不到这场战斗的踪影。

甚至,孙承宗的幕僚、铁杆粉丝,专门吹捧孙承宗的周文郁所著的《边事小纪》上也没有任何记载,因此可以断定,这是一场后人虚构的战斗。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说过,自己写的东西乃是“无一事无来历”,那这场子虚乌有的战斗应该不会是他的虚构,而是另有其人。

也就是旻,《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是参考了什么人著的什么书从而照搬了这场战斗的。

到底是什么人著作了什么书来虚构这场虚无的战斗呢?

应该是李文澄著作于1999年的历史小说《努尔哈赤》!

注意,李文澄著作的《努尔哈赤》属于小说,小说是允许虚构的。

但《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居然把小说里虚构的情节当成史实来写,就太不严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