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古代探花郎,要找什么花?

电视剧《梦华录》高分热播,刘亦菲饰演的赵盼儿,遭遇渣男,未婚夫欧阳旭中了探花,被高官选婿。宋代“陈世美”们为什么特别多?探其原因,倒是可以从探花谈起。

探花郎最早出现在唐朝。唐人好宴饮,进士登第后有探花宴、曲江宴、樱桃宴、关宴等等。“杏花开与槐花落,愁去愁来过几年”,登科酒大致可以从春天杏花开,喝到夏天槐花落。

唐宋之际,状元未必是第一,榜眼未必是第二,探花郎则是宴会跑腿的。

唐时进士、宋时廷试列一甲者,都可能被称为状元。唐代郑谷登第,诗云“好是五更残酒醒,耳边闻唤状元声”,其实他只考了个第八名。榜眼一词始于北宋初年,“盖眼必有二”,当时殿试第二三名都称作榜眼。到了明代,状元、榜眼和探花才正式排定前三座次。明代景泰五年,前三甲中孙贤面黑、徐溥面白、徐辖面黄,时称铁状元、银榜眼、金探花。

唐代孟郊有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描写了探花郎的意气风发。《东轩笔录》载,唐代“进士及第后例,期集一月,其醵罚钱奏宴局什物,皆请同年分掌。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自唐以来,榜榜有之”。

探花郎在于年轻。古龙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中,小李飞刀出身名门,“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宋代李昭遘、李杲卿和李士廉,祖孙三代,都在18岁之前进士及第,“凡三世俱曾为探花郎,亦衣冠之盛事也”(《挥尘录》)。

宴会之际,探花要找什么花?

唐代《秦中岁时记》记载详细:‘差定先辈二人少俊者,为两街探花使;若他人折得花卉,先开牡丹、芍药来者,即各有罚。’”探花要找的是名品牡丹、芍药。

(清)尤萃《杏花双雉图》轴

唐代探花宴在杏园举办,杏花又称“及第花”,又说探花要探的是杏花。杏真是百搭,杏坛说的是老师,杏林说的是医生,贾宝玉在大观园起的“杏帘在望”之名说的是酒幌。齐如山曾回忆说,“每到春天,杏花盛开之时,所有的进士,尤其是翰林鼎甲,凡富裕者,多要到京外去看杏花,以作自己登科之几年。”去的最多的,是京西大觉寺。

进士聚会,名唤“期集”。期集花费,来自众筹。郑谷说“题名登塔喜,醵宴为花忙”,醵就是大家一起来凑钱。进士这个圈又叫“进士团”,进士宴就此办成了团建。宴会越办越奢华,“水陆之珍,靡不毕备”。长安乃至出现了专办宴会的“团司”,探花宴最后被团司办成了“索债宴”:“一春宴会,有何士参者都主其事,多有见其宴罚钱者,须待纳足,始肯置宴。盖未过此宴,不得出京,人戏谓‘何士参索债宴’”。

唐代进士名额少,不到三十人。到了宋代,仁宗时进士科一次就要录取四百人以上。再办宴,花费大而且乱收费。比如新科进士向皇帝谢恩,要缴纳一百两(一作三百两)的“谢恩费”。黄梅戏《女驸马》中有唱:“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打马不是白打的,要备鞍马费。

宋神宗曾派内侍去做民意调查,发现民间意见很大,于是进士宴改为公家资助,仍然架不住“科场通胀”。宋代时期集又名“状元局”,花钱赴宴称为“入局”。宋代庄绰《鸡肋编》说:“进士登第赴燕琼林,结婚之家为办支费,谓之铺地钱;至庶姓而攀华胄,则谓之买门钱;今通名为系捉钱。”铺地钱有路,买门钱有门,系捉钱说白了就是投钱问路。

宋代进士出身寒门者众多,想入局,“探花们”最后都要找“钱”花。《萍洲可谈》记载,权贵们以钱为“饵”,进士们以身作“筹”,均是明码实价:“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榜下捉婿”就是权贵们的一笔“风投”。

欧阳修夫人胥氏死后,参知政事薛奎将第四女给欧阳修作续弦。之前薛奎的三女儿嫁给了与欧阳修同榜的进士王拱辰,三女儿病逝后,王拱辰又娶欧阳夫人之妹。欧阳修为此戏语:“旧女婿为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

被“捉”之婿,毕竟名声不好。《宋稗类钞》载,南宋萧轸为孝宗淳熙八年进士,“娶再婚之妇”,同舍张任国写词戏弄:“挂起招牌,一声喝彩,旧店新开,熟事孩儿家怀,老子毕竟招财……”如此戏弄当然透着对女性再嫁的偏见。同样有不屈的,如宋人傅察高中进士,被宰相蔡京看重,“遣子鯈往见,将妻以女,拒弗答”。

上了年纪的也有富家争抢。宋人韩南被富商选婿,问及年龄,他苦笑作答:“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正是这种市场失衡,造成了众多的陈世美和欧阳旭。(责编:沈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