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传》中小青的结局是什么?
小青,是民间传说《白蛇传》中修炼千年的青蛇精。白蛇传演绎版本很多,很复杂。不过,它一定有个最初版本和主流版本。
小青前生到底是什么?确定是青蛇?小青最后结局怎样?复杂演绎的背后反应了什么?
小编今天理个专题☞ 白蛇传之青蛇。
法海镇楼,万事无忧
小青结局之一丨白蛇传最早版本小青,最早出现于明朝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背景设置宋朝。
白蛇下山游西湖和小青结识,后小青成为白蛇的婢女,二人情同姐妹,后来又结识许相公,云云。最后二人都被法海压在雷峰塔。
不过,这里,小青还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小青。许仙也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许仙。
白娘子道:"青青是西湖内第三桥下潭内千年成气的青鱼,一时遇着……并望禅师怜悯!"丨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冯梦龙版本里,小青叫青青,不是青蛇精,而是西湖一潭内修炼千年的青鱼精。这里白蛇和青蛇的关系,与我们熟悉的区别不大。
冯梦龙版本,许仙叫许宣。这倒没多少区别。南方人发音"宣"和"仙"一样,即发音i=u。或为民间传播导致的,小编只是揣测。
许宣……背后悄悄的往白娘子头上一罩,用尽平生气力纳住,不见了女子之形,随着钵盂慢慢的按下,不敢手松,紧紧的按住……丨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许宣从法海处得知娇妻竟是白蛇妖,吓的不行,愿为弟子,求法海救自己。法海把钵盂给了许宣,并面授机宜。
这许相公回家趁娘子不备,从背后把那破碗猛地扣上去了。就这样许相公亲手助法海捉住了自己的娘子。这是银干的事吧……
青青……不曾得一日欢娱,并望禅师怜悯!丨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禅师将二物置于钵盂之内……封了钵盂口……砌成一塔……千年万载,白蛇和青鱼不能出世。丨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白素贞被扣于钵盂,现原形,法海现身。白素贞为小青求情,说小青初现人间,还不曾体验人间之美,求法海放过,要抓就抓自己。
所以说,白蛇和青蛇情同兄妹。那时男人就靠不住啦,你看人家闺蜜情多深……
这法海头秃,做事也毒。还专门筑塔压住白蛇和青蛇,并留偈四句:"西湖水干,江湖不起,雷峰塔倒,白蛇出世。"够狠!
许宣就此修禅多年,后坐化。
冯梦龙版本的白蛇传说,到此也就结束了。故事在警醒后人莫贪欲女色。
小青结局☞ 和白素贞一起被压雷峰塔,直到西湖水干,雷峰塔倒。永无出头之日。
小青结局之二丨白蛇传演变冯梦龙版本,很精彩,目的也是好的。但是,这结局有些问题必然难为民间接受。
①法海和许宣合谋收了白蛇和青蛇。封建礼制下女子地位卑微,禅师和为人夫者,民间很难接受这个悲惨的结局。
②作为弱势群体的民间,希望看到美好、情义和希望,并慰藉自己心灵。
于是白蛇传以各种形式不停演变……
1)民间传播丨
白蛇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民间也出现很多评话、说书、弹词等形式不断演绎。
后来又搬上舞台,以戏剧形式表演。
最早的戏曲"双蛇斗"中,小青也曾被改成男性☞青峰山上的"青蛇大仙"。青蛇心仪白蛇,但被白蛇斗败,甘心化作婢女。有些扯了。
2)文人小说丨
据冯梦龙版改编的中篇小说《雷峰塔奇传》出现。小青已由青鱼精变成青蛇。小编猜,这也是为白蛇和青蛇姐妹做更好的铺垫。小青已此时形象更丰满,爱憎分明、有情有义、聪明忠心……许仙剧情反转。
状元向前跪下,抱住白氏哭道:“娘亲受灾,孩儿不能身代,直至今日方识娘面。”说罢,放声大哭。丨清朝·雷峰塔传奇
后,《雷峰塔传奇》又经过多次改编。最后又经乾隆年间的方成培改编。此时,白蛇传说已经加入了《断桥》和《祭塔》情节,并且以此故事收尾。乾隆帝御览,从此《白蛇传》故事基本是家喻户晓了。
小青痛哭一番,叩头起来,别了汉文,驾云回转清风洞,修心苦炼,后来也成正果,这话不表。丨清朝·雷峰塔传奇
白素贞和许仙相聚,状元成婚,大团圆。
小青结局☞ 白蛇被压时,劝小青回清风洞修炼。小青最终修成正果。
小青结局之三丨现代白蛇传演绎《雷峰塔传奇》,基本成了白蛇传最后的定型版本。从民国、现代到当代,民间评书、曲艺、文学、影视等等,都在此基础上。
既是艺术形式,渲染和改动是正常的,但基本不离大框架。小青的结局无非两种情况。
①小青听白素贞之劝,逃回深山修炼,最终功成打败法海,把法海逼进螃蟹腹中,解救白素贞。最终小青和白素贞一家生活一起,幸福圆满的大结局。当为民间版本。
②小青、白素贞和许仙功德圆满,一起飞仙了,还没忘携手法海……见于《新白娘子传奇》。这圆满大结局无疑加入了那啥元素。
小编陈词《白蛇传》是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地位紧随《梁祝》。这种地位的民间传说,无论如何演变,最终必定会向民间妥协。
白素贞,必定具备传统女子所有美好形象,加上"蛇仙"大义。许仙一定会经受"人妖道佛"各种考验。白蛇传最终只能走向颠世美极的爱情,美好圆满的结局。
小青,小青必是爱憎分明、聪明勇敢、忠心大义的形象,会有个圆满结局,民间之善。
①小青,得道飞仙是最起码的结局。
②白素贞和许汉文恩爱。人间垂怜,不愿小青孤单,自然演绎出三人永世不相离的结局。
这种处理,也是人们对自身情感心理的弥补,反应了民间对待美好的一种微妙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