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你如何理解王安忆《长恨歌》的写作意图?

你如何理解王安忆《长恨歌》的写作意图?

《长恨歌》的作者是白居易而不是王安石,虽然提问中涉及的作者有误,但我还是非常乐意回答这个问题。

长恨歌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呢,先简介一下创作背景,

《长恨歌》写于唐宪宗元和元(806),当时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某日,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王质夫对白居易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

据陈鸿《长恨传》记载,元和元年十二月,白居易为周至县尉时,与王质夫、陈鸿游于仙游寺,因话及昔年玄宗与杨妃的爱情悲剧,相与感叹,并请白居易作歌以传其事。

白居易在两位好友的鼓励支持下,为此写下了这首长诗。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意图:,历史上颇有争议,我想从以下二个方面来解读。

一:《长恨歌》是针对唐玄宗与杨贵妃两人的情爱故事而作。

就这个问问题也两种说法:有的认为 此诗是赞美唐玄宗与杨贵妃坚贞不二的爱情,有的认为是讽刺唐玄宗的荒淫误国,或者是谴责杨贵妃祸水红颜,这两种说法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竟哪种说法正确,公说公有理,婆说理也长,我们也无法考证哪种说法正确。

《长恨歌》全诗可分为两个篇章,上篇主要描写了李、杨爱情与李隆基失去杨玉环后的落寞与悲寂,是为写实;下篇则明显文风突变,由写实转为写虚。“……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下篇,看似是用场景虚构的手法,来衬托前文李隆基失去杨玉环的寂寥与不舍,但其间有夹杂诸多细节,令人生疑。如“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一句,是在描写杨玉环听闻李隆基遣使来寻找自己时的容貌;“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一句,则是讲述杨玉环将李隆基赠一予的金钗钿盒拆分,当作信物交与信使;又如“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描述信使临别之际,杨玉环千叮咛万嘱咐自己对君王的思念与眷恋。

仔细研究《长恨歌》,诸多的细节的描写,如同这些场景真真切切地发生过一般。这一点又产生新的疑云。白居易写下《长恨歌》之时,已距离杨玉环离世整整50年(杨玉环卒于公元756年),这些宫闱秘事,他是如何能写得如此有板有眼的呢?

二: 因此,《长恨歌》的写作意图又存在这样一种说法,认为《长恨歌》其实是白居易为自己的初恋而作。

据文史学家考证,着名诗人白居易不少诗中提到了符离村姑湘灵,其实她就是自己的终生恋人,这与白居易写作《长恨歌》、《长相思》的创作初衷有必定关系。据说,白居易的初恋是一个叫陈湘灵的女子,美貌多情,比自己小4岁,只不过因为封建思想,母亲一直不同意两人结婚,最后这段感情成了他一辈子最大的遗憾,两人多年以后相见,陈湘灵一辈子没嫁人,当年的恋人竟然抱头痛哭,如此虐心的故事,岂是一个“恨”字了得,因此有认为《长恨歌》是借唐玄宗与杨贵妃两人的情爱故事,而实际上是作者借此舒发自己的情感。

白居易巜长恨歌》的写作意图总的来讲就是上述的二大点。究竟哪种说法正确,我们也无法去考证,只所有愿意回答这个问题,主要是本人非常欣赏《长恨歌》这个长篇叙事诗。

以上仅个人观点,恐有不妥之处,仅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