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三国中那么多能人异士,罗贯中为什么神话了诸葛亮而不是别人?

三国中那么多能人异士,罗贯中为什么神话了诸葛亮而不是别人?

罗贯中为何过于神化诸葛亮?题主提出问题的本身就已经定了性。坦率讲,我是不赞成“过于神化”四个字的。

作者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是要穷尽各种手段的。力求把形象塑造得丰满、立体、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地立在读者眼前。让读者读后觉得这个人物真实可信,思想感情便会随着人物一起喜怒哀乐,迭宕起伏,出生入死。尤其是《三国演义》电视剧演到诸葛亮去世举国吊唁,风卷灵幡,满天白孝,哀声遍野,加上“苍天啊,你为何让他匆匆离去......”的歌声响起,那令人肝肠寸断的的艺术表现形式,相信每一位观众都会眼含热泪,激动不已。这无疑就是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难怪史家发出绝世感叹: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所以,我不赞成过于神化诸葛亮的说法。恰恰相反,正是由于作者的妙笔生花,才给古典文学宝库中,增添了一位闪闪发光的人物形象,令后世口口相传,永不磨灭。

那么,罗贯中先生是怎样塑造诸葛亮这个闪光形象的呢?

一、刘关张三顾茅庐,营造出未见其人即闻其声的效果

刘备以汉室宗亲的身份,胸怀大志,誓要匡扶汉室,有一番作为。经桃园三结义后,起兵讨逆,可惜身边缺少智谋人才。经高人指点,登门寻访诸葛孔明。前两次均未得见,第三次则遇到诸葛亮正在午睡,三人只好立在门外等候。关羽张飞都觉得刘备这样做有失身份,毕竟咱是皇叔!

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刘备刚刚起兵,缺兵少将,本身就没有任何影响力。更何况,汉朝皇帝已是强驽之末,成了宦官和军阀的魁儡,谁还拿你个过气的皇叔当回事。这一点,刘备是心知肚明,所以才求贤若渴,放下身段,坚持在门外等候。

三顾茅庐的意义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一是表现出刘备诚心诚意,二是起到烘托诸葛亮高大形象的效果。这段描写,显然是作者在利用春秋笔法,勾起读者探究的兴趣,进而产生急于观看第三顾茅庐的欲望。诸葛亮睡醒后,果然没有让刘备和读者失望,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为《三国演义》这部宏篇巨著奠定了主旋律。

三顾茅庐,表面说的是刘关张,实际是在烘托诸葛亮。为推出诸葛亮这个卧薪尝胆指点江山的形象,起到了极好的铺垫作用。

二、舌战群儒,表现出厚积喷发,雄兵百万的口才能量

为实现联吴抗曹,诸葛亮只身过江舌战群儒,最终说服吴主孙权,使刘备得以休养生息,为进军四川赢得了空间和时间。东吴对联吴抗曹是摇摆不定的,尤其军权在握的大都督周瑜,刚愎自用,嫉贤妒能,急于消灭诸葛亮这个竞争对手。这一点诸葛亮当然知晓,也正因此,诸葛亮才做足了功课,首先灭掉了以东吴第一谋士张昭为首七大臣的挑衅。要知道,这七个人可都是能言善辩满腹经纶的顶尖谋士,但在胸怀天下博学多才的诸葛亮面前,都被驳得哑口无言甘拜下风。可想而知,诸葛亮这个漂亮的亮相,使得周瑜也不得不有所收敛,为联吴抗曹首先奠定了理论基础。

更精彩的是骂死王朗那出戏。曹军七十六岁的王朗能够出阵挑战诸葛亮,当然非等闲之辈。但在诸葛亮绝佳的口才面前,实难招架。

二臣贼子,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为虐,一条断脊之犬,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骂得王朗大叫一声,坠死于马下。

骂死王朗,笔者看来,或多或少有些夸张。但在塑造人物上,有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一样,亦无不可。

总之,作为一个文人谋士,仅仅胸怀韬略,却茶壶煮饺子倒不出来是不行的。诸葛亮的口才与他的韬略一脉相承,可谓相得益彰。

三、文采斐然,流传千古,故有“读《出师表》不落泪者,乃不忠也!”之典故

诸葛亮不仅口才了得,文采同样光照斐然。其主要表现在《出师表》。

刘备去世前,后主尚幼,故于白帝城托孤于诸葛孔明,也将克复中原,光复汉室的重任交给了他。

在出兵伐魏前,诸葛亮呈上《出师表》。正是这篇檄文,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耿耿忠心,更展示了高超的文字功夫。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开篇就道出了北伐中原的紧迫性。可谓开门见山,一针见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诸葛亮以托孤重臣和长辈的身份,谏言后主要吸取引历史教训,广开言路,严明赏罚,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一片忠心,溢于言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文中,诸葛亮念念不忘刘备知遇之恩,三顾茅庐之情。言辞恳切,朴实真诚,并表达了北定中原光复汉室大业的决心。

最令人感慨的是结尾之句:

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此时此刻,已经不知怎么表达才能更加充分到位了。只能垂泪而别,苍天可鉴。

《出师表》在历史资料中是真实存在的,后人给予了极高评价。故有:

“读《出师表》不落泪者,乃不忠也!”之说法。

四、智谋超人,治国理政,为塑造诸葛亮形象,加了高分

诸葛亮前期是军师,表现主要在智谋。后期为丞相,而且是托孤重臣,则加入治国理政的表现。

不论前期还是后期,其文攻武略的才能,是前后照应不见虚枉的。

重点有: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算华容,智取汉中,七擒孟获等等数不清的战役,都是在诸葛亮的计谋下完胜。只有一个赤壁之战的借东风,在今天看来属于封建迷信范畴。但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作为元末明初的章回历史小说,其笔法也不算超出夸张的范围。

至于后期作为开国重臣的丞相,有《出师表》为证,诸葛亮确实做到了鞠躬尽萃,死而后已。直至病故于征讨之程,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精彩纷呈的一生。

总之,《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在塑造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上,并没有过度神化,而是利用各种艺术手法,比较全面完整地塑造了这个完美形象,由此才使诸葛亮这个艺术形象历经千年而口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