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八旬老太被120急救中心担架工撂在楼道垃圾道口

八旬老太被120急救中心担架工撂在楼道垃圾道口

  八旬老太被担架工撂在楼道垃圾道口

  本报8月31日接到读者反映,哈市电表厂附近一小区里,一名八旬老太太被“120”急救车的人员扔在楼道垃圾道口不管了。记者按读者提供的信息找到患者家属常先生。

  据介绍,常先生的母亲患皮肤病,因年已八旬,失明且行走不便,况且家住七楼,家人想带她看病却不敢擅自背她下楼,怕弄不好伤着老人,于是8月30日拨打“120”要求急救车来家接送。常先生说,因老人的病比较难治,当天要了三次“120”派车辗转于两家医院,结果有两次120的服务让他们不满意。一次是等了40分钟没派车,不得已改乘出租车;一次是看完病回家,在抬老人到楼上时因一名担架工态度不好家属与其发生争执,担架员把老人搁在4楼缓台垃圾道口不管了。后经协调,老人才被担架工抬回家里。常先生说,本来老人的病还没看好呢,又让他们给扔在楼道垃圾道口里冻了那么长时间,不知会不会影响老人健康。

  哈医大四院送爱心免费出诊

  得知常先生的情况后,本报迅速联系了哈医大四院请求给予帮助。该院领导立即安排皮肤科专家随同本报记者于9月1日上午抵达常先生家,为老人进行了一次免费检查。经哈医大四院皮肤科专家王晓霞教授详细诊断,老人的皮肤病是由于药物过敏引发,需要到有住院条件的医院进行全面治疗。

  常先生及家人对哈医大四院的行为表示非常感谢和感动。常先生说,医疗机构要是都能像哈医大四院这样以人为本,真诚负责地对待患者该有多好。因为患者不同于其他消费者,就算是个别人不负责,那不知会给患者带来多大伤害。

  神圣的公益事业为何屡遭诟病

  对于120的服务,常先生显得很无奈,他说哈市的老百姓只知道“120”一家能提供这样的服务,无法像选商店那样哪好选哪,所以只能寄希望于“120”的态度改进,服务更好。

  近年来,各地120被指责服务态度差,收费高,出车不及时等类的负面报道屡见不鲜。人们普遍认为,号称公益事业的“120”其铜臭味越来越浓了。记者就常先生反映的问题前往哈尔滨急救中心进行核实。党办主任曹阳告诉记者,确实存在把老人撂在楼道的事,那位担架员现已被开除。

  针对一些消费者的投诉问题,曹主任解释说,120急救中心虽然是公益事业单位,可也有相当部分缺口要靠创收来弥补,因此120的急救车是收取费用的。哈市120目前只有59辆急救车,只能在保证院前急救的前提下进行转院转诊等其他服务,因而在服务上难免有不足。

  医疗服务的空白谁能来补

  近年来,各大城市都出现了一些“黑救护车”,它们与120急救车相比“业务”更广,120急救车不愿意拉的患者它们拉;120急救车收费高它们的费用低。用黑救护车车主的话说,除了没合法手续,功能与120急救车差不多,而且切实解决了患者的实际困难。

  看似是黑救护车替缺位的120急救车补了位,但一些接触过黑救护车的人员认为,虽然黑救护车解决了一些困难,但也存在没有合法手续,或车辆配置不齐全,一旦出现问题无法处理的弊端,卫生主管部门应该严厉打击。一些人士对此认为,急救车属于有限的社会公共资源,应当尽量满足急、危、重患者的需求。而一些不需急救只需专门车辆或专业人员服务的患者也无奈地选择“120”急救车,无形中占用和浪费了医疗急救公共资源,当供需双方不匹配时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产生很多矛盾。正规救护服务的缺失是促使一些黑救护车、黑担架员滋生和泛滥的原因。

  记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与常先生有同样需求的消费者不在少数,除了转院转诊患者,高龄老人、瘫痪病人、独居行动不便的患者就医时都需要“不急”的救护车及人员上门服务,这是出租车、普通搬运工等无法承担的工作,而目前哈尔滨市除了“120”还没有其他医疗机构开展此项服务。对此,专家们建议,有关部门能否从百姓的实际需求出发,出台政策让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配置一些空间较大,躺坐都很舒适且有简单急救药品和设备的“健康服务车”,合理收取费用,以此来补充120急救车的服务不足,切实解决百姓看病的难点。而这样的服务据悉郑州等一些城市已先行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