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武当山为什么又叫太和山?

武当山为什么又叫太和山?

我是潘多拉效应,很高兴回答你。武当山名的出现与武当县名有关。据文献记载:公元前616—611年,楚庄王先后灭掉汉江中上游的绞、麇、庸、邓等方国,将汉江流域纳入楚国版图。公元前476年,中国社会进入战国时期。秦、楚、齐、燕、韓、赵、魏七个国家混战不休,故而史称“战国”。公元前356年,秦孝公起用商鞅实行改革,史称“商鞅变法”,国力日益强大,于是向东南扩张。从此,秦楚两国经常在汉江上游鏖兵,展开拉锯战,这就是成语“朝秦暮楚”的由来。公元前340年,秦国侵占了楚国丹江上游的商地(今陕西商洛地区),由于商鞅变法有功,秦孝公便封给商鞅(商鞅卫国人,姓公孙,原名“卫鞅”或“公孙鞅”,由于封地在商,史称“商鞅”)。并且在商地东南70里(今陕西丹凤县境内)设置“武关”,意为驻兵以武力阻挡楚国夺回商地。楚国也针对秦国在太和山下的汉江边设置了武当县,古代“当”“挡”同义,即意为驻兵以武力阻挡秦国从商地南侵。从此山以地名,太和山更名为“武当山”。(见《十堰历史建置考·武当建置地名考》)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沿袭楚国旧制,仍然叫武当县。

汉承秦制,也沿袭了武当县名。武当县最早见诸文献,是在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兰台令史班固(公元32—92年),编撰的《前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武当县属于荆州南阳郡36县之一。武当山最早见诸文献,是在南朝刘宋时历史学家范晔(公元398—445年)编撰的《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武当县南二百里有武当山。《后汉书·朱穆传》也载,朱穆在桓帝时曾任侍御史和尚书,后来辞官,“隐于武当山,清静不仕,以经传教授。”可见武当县见诸文献比武当山见诸文献,早了300余年。北朝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公元470—527年),在《水经注》���记载武当县和武当山更为具体:武当县西北“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县南武当山,一曰太和山,亦曰参上山,山形特秀,又曰仙室。

从时间上看,武当山在史书中出现晚于武当县,而且楚设武当县是以武挡秦,显然武当山是以县名定山名。武当山又名谢罗山,是与谢允有关。谢允,西晋时人,曾任罗邑宰,博览群书,尤精道学。晋太康中(公元285年),辞官入道,上武当山修炼。相传他得冲寂之妙,能飞行绝壁。因而武当山又称谢罗山。(见《武当山志·道教人物》)武当县在历史上存在了近2000年,一直到明朝初年废止。

武当山自公元前340年到明朝永乐15年(公元1418年),在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后,由于永乐皇帝朱棣的一道圣旨,又更名为“大岳太和山”。朱棣在这年给隆平侯张信等人下的圣旨中说:“武当山古名太和山又名大岳,今名为大岳太和山。大顶金殿,名大岳太和宫。钦此。”(见《武当山志·文献选录》)有明一代,武当山一直被称为“大岳太和山”,现在保存在武当山的明代众多圣旨碑和志书上,都是这种称谓。永乐皇帝朱棣为什么要把武当山更名为“大岳太和山”?这是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的。朱棣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为燕王,镇守北平(后改为“北京”)。

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经过4年鏖战于1402年攻入南京,建文帝失踪,朱棣登上帝位,改年号“永乐”。朱棣以藩王入主大统,有违封建宗法正统观念,因此朝野不服。先是大儒方孝孺当众在金殿骂他是“燕贼篡位”,接着是大臣景清当众掏出利刃刺杀他,朱棣责问:“朕那么信任你,为何还要谋害朕?”景清回答:“为故主报仇耳!”从此朱棣夜不能寐,他对身边的大臣不敢相信了,特别是建文逃出了南京,带兵镇守各地的大将都是建文旧臣,建文要是登高一呼,万众响应,如何得了!为了寻找建文,朱棣派亲信胡滢在全国各地暗访,又派郑和下西洋结合通商寻访。

然而他的双管齐下,依然没有找到建文的下落。恰在此时,南北边关的紧急军情塘报纷纷传来,说是北边的元朝残余势力趁机南侵,南边的安南等也是趁机北上,攻城略地,屠杀边民。朱棣感到内外交困,焦头烂额,如何稳定政局,腾出手来南征北战,消弭边患?他想起了孔圣人的名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但是如何“正名”?这时武当山得道高人张三丰,通过蜀献王朱椿向朱棣献策:“玄帝阴佑,君权神授,大修武当,报答神恩。”就是说朱棣登上皇位得到了玄帝阴佑,是君权神授,为报答神恩,特大修玄帝居住的武当山宫观。他在大修武当宫观的圣旨碑等多道圣旨上,都讲他“奉天靖难之初,北极真武玄帝显彰圣灵,始终佑助,感应之妙,难尽形容,怀报之心,孜孜未已。”因此大修武当。朱棣大修武当,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是说张三丰预言武当异日必大兴,胡濙寻访建文时在武当山遇见张三丰真人,得到点化,上奏朱棣,遂大修武当宫观,报答君权神授的神恩。(见《明史·方伎传》)朱棣还下旨在武当山特别修一座“遇真宫”,供奉张三丰。为活着的人修宫殿,给以皇帝待遇,可见朱棣对张三丰何等敬重。朱棣大修武当,果然使朝野臣服,出现了太和景象,稳定了政治局面。他腾出手来五次北征,两次南战,终于消除了边患,为确定中国之版图,立下了不世之功。千古一帝康熙评价朱棣“功迈汉唐”,说朱棣功劳超过汉武帝和唐太宗,言不为过。

武当山名再次叫响,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武当山是陪都重庆的东大门,驻守这里的第五战区军队和当地人民,据险扼守,经受住了日寇飞机的数十次狂轰滥炸,顶住了日寇数十万军队的猛烈攻击,致使武当山岿然不动,成为一道保卫重庆的铁关,日寇妄想进入东大门逼蒋投降的阴谋遂之破产。这期间,一批抗日名将和抗日志士先后登临武当山,留下“我武维扬”、“整军经武”(李宗仁题)、“为寻胜景武当游,步步崎岖兴不休。四面烟峦归眼底,疏疏林叶万山秋。”(李品仙《登武当》)“万丈雄山势欲奔,峰高五岳接天门。秦皇汉武封禅日,不受虚荣亦自尊。”(方振武《游天柱峰》)等题词和诗篇,刻岩勒石,永示纪念。

武当山,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又立下不朽功勋。武当山,太和山,两个山名的出现是政治的需要,却产生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武当,太和,一个讲战争,一个讲和平,两个山名正好相反相成,组成一个“太极”。武当为太和,太和必武当。就是说,欲达太和,必须武当;放弃武当,就无太和。因此,太和是目的,武当是手段。

中国人崇尚和平,期望“天下太平”。全国各地打更老人彻夜呼喊的就是:“天下太平!”古人造字的“武”,便是“止戈”的组合。所以《说文解字》讲“止戈为武”,意思是以武灭武,即“止戈”,从而达到和平。那种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废武”做法,是危险的,势必导致战火纷飞,天下大乱。尚武备战,可能导致不战;废武懈战,必然导致战争。解放军有句经典名言:“军人的勋章是和平。”要荣获和平勋章,必须练兵备战。因此,武当,太和,乃“武当文化”之精髓,是中国文化殿堂的瑰宝。武当文化体现的“武当精神”,即“尚武精神”和“和谐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弘扬武当文化,发扬武当精神,为建设强大的祖国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