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钱学森导弹”?为什么美俄两国至今都无法解析?
美国、俄罗斯都想掌握的钱学森弹道究竟有多厉害?一九四五年,根据美国国防部安排,钱学森跟随冯卡门前往德国询问火箭科学家。他在看到德国技术资料后,提出了自己的新设想。他认为飞行器只要有足够先进的热防护水平,就能让它在特定高度层以高超音速持续滑翔。当然飞行器还需要具有较好的高速升阻比特征,这种弹道亦被称为“钱学森弹道”。
钱学森提出这一弹道模式是在一九四五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跟他的两个同学一起起草的一份火箭喷气推进实验计划中提出这种设想,哪怕是到了今天都可以说是无人能及的科学理论。钱学森弹道该计划后被美国陆军认可后发展响应德国火箭发展计划的JPL系列火箭。从某种意义上讲,钱学森可以说是美国火箭的奠基人之一。而所谓的钱学森弹道就是指飞行器在外太空进入大气层以后,有一个助推滑翔阶段,这个助推滑行阶段就是钱学森弹道。
这是世界第一个新概念高超音速弹道导弹,而且从基础理念到实际型号都是由中国人完成的,这就是首次亮相的东风十七弹道导弹。要知道超高音速导弹可能会成为对付航空母舰、战斗群导弹防御系统的重要手段。东风十七采用助推滑翔弹道,两千多公里射程可提速百分之五十,超过三千六百公里,远期可发展到八千公里以上。
东风十七之最不可拦截,原因不是因为快,最主要的是其轨迹不可预测。钱学森弹道以飞航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相结合,采用的也是助推滑翔式弹道的形式,也就是半弹道式再入航天器,这种升力体式航天器的再入弹道的基本设计思想。可以说,钱学森留下的这份遗产助力中国导弹超越美国,领先世界。
这其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在一战结束后,德军在佩内明德测试新款火炮,他们发现在海拔高地区发射长杆炮弹时,同样的炮弹会比低海拔发射的远。德国科学家便由此推测,长杆炮弹在飞行中的几何中心线和飞行方向的角度,导致在高速飞行时拥有较高升阻比,所以在特定密度大气中可以滑翔很远距离。一九三三年,桑格尔在导弹飞行中提到,飞机从极高的高度急速下滑,并保持一定飞行角度。当飞机落入大气层时,会骤然增大高密度空气反弹回去,从而实现持续飞行。
连续的反弹之后,飞机便可绕地球飞行,这也是“打水漂”的由来。而打水漂只能称为钱学森弹道的一个很朴素的理解。飞行器的实际运动轨迹确实和打水漂一样,但深层次的原理大不相同。打水漂的原理是石块密度比水大,当石头掠过水面时,水就会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快速流动,并对石块产生压力,这个压力大于石块的重力,石块就能弹起来。严格来说,钱学森弹道并非打水漂弹道。打水漂是德国科学家欧根桑格尔的“桑格尔弹道”,两者都被归为助推滑翔弹道行列。
钱学森弹道的精髓在于使用火箭为动力,把飞行器发射入高空,突破大气层,然后飞行器从太空再返回大气层。当角度合适的时候,飞行器会如瓦片在水面上打水漂一样被弹起,然后再落下。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弹起落下的运动轨迹,飞行机就能够以高速抵达目标。这种弹道的特点是将弹道导弹和飞航导弹的轨迹融合在一起,使之具有弹道导弹的设突防性能力,又有飞航式导弹的灵活性。
钱学森弹道研究重点是高层稀薄大气的流体力学问题,而用弹道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算,过程十分复杂。这一技术理念被美军得知之后,他们认定他拥有巨大的战略价值,这也是为什么后来钱学森想回国的时候,美国人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阻拦的原因。时至今日,美国和俄罗斯都没有足够的科技实力和水平解析钱学森弹道,只能选择技术难度更低和钱学森的理论类似的“真水飘弹”,也就是桑格尔提出的“桑格尔弹道”。
事实上即使他们有超高音速武器,和中国的东风17比起来性能还是相差甚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出在弹道的区别上。那么钱学森弹道在里面究竟发挥了何种作用呢?超高音速导弹之所难以拦截,一是其速度超快,防空系统压根没有时间来得及反应以及应付。二是其位于大气层内,飞行机动变轨的性能更出色,故而无法按照既定的弹道轨道进行拦截。如果再利用钱学森弹道来“打水漂”,如此一来就可以实现百分百的突防命中目标,敌方反导拦截的概率无限接近于零。
二零一四年一月九日,中国在山西五寨导弹基地首次试验了十倍音速的超级武器WU14高超音速飞行器,现在称为DF17。到二零一七年四月,WU14已经进行了七次试射。当时有美国人推测该武器系统已经十分接近定型,预计在五年就能进入实战部署状态。似乎这次美国人看走眼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国的东风17在二零一九年就实现了成规模的服役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