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贾樟柯执导的电影《山河故人》?
2014年,贾樟柯44岁,「站在人生的中间点」,他开始处理大时间跨度里的生命经验。
三段故事横跨26年,涵盖「过去(1999年)—现在(2014年)—未来(2025年)」——当时间被无情拉长,人生也就躲不开「生老病死」。
所以《山河故人》里除了「生」之欢愉(第一段:年轻男女跳舞、恋爱;第二段:道乐的出生),还有「老」(第三段中的张晋生、涛和Mia)、病 (第二段中的梁子)、死(第二段:父亲的去世)。
同样的,当时间被拉长,甚至延伸到了未来,我们也获得了一种角度来反观当下。
涛的人生有两次重要选择:
未婚时,在张晋生和梁子之间选择了张晋生;
离婚时,放弃了道乐的抚养权(因为张晋生在上海,经济实力也是她比不了的)。
第一个选择无可厚非,毕竟两个男人相比,张晋生明显更加主动、浪漫,也有成功人士的自信,后来的离婚也属「生之无常」,绝不是「一个拜金女 的报应」。
第二个选择,当下来看也很正常——经济实力意味着更好的生活和更多的可能性,我们不是也都这么考虑问题的么?
可是十几年后的结果呢?头发花白的涛孤独地守着大房子,同时南半球的前夫和孩子也饱受着语言和代沟的双重隔阂——这就是我们要的家庭关系么?
移民家庭两代人之间语言不通,是贾樟柯在海外宣传《天注定》时的亲身经历,他震惊地发现,那些「移二代」孩子们不仅不会说方言,甚至连中文 都忘记了。
虽然时间和地域跨度前所未有的大,《山河故人》还是延续了贾樟柯的纪录美学,在剧情进行的同时,使用了很多自己在1999年和2014年拍摄的纪录片素材,重现「无法再造的时代气味」——同样的手法我们在今年上映的《江湖儿女》里也能看到。
《山河故人》也是贾樟柯电影里情感浓度最高的,或许他是在提醒我们:身处中国这辆高速行驶的经济列车上,当经济尺度拥有吞噬一切的力量时,我们是否应该给情感保留一些空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