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你认为教师的工资该不该按劳分配,该怎么分配?

你认为教师的工资该不该按劳分配,该怎么分配?

时常在网上看到有教师的抱怨文字、听到他们的吐槽声音:自己身处教学一线岗位,既担任主要课程的教学、每周近二十节课,又干班主任,工作量满负荷,职称和工资待遇却很低。而许多老教师处于教学次要或辅助岗位,工作较为轻松自由,却有着高职称,享受着高工资待遇。对此,他们感到心理不平衡,抱怨待遇不公,认为有违按劳分配原则。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是对按劳分配的曲解和误读。

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教师的‘’劳‘’,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是脑力劳动者,他们的付出有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隐形劳动。他们消耗的不单是体力,更多的是精力,而给他们带来的却是身心疲惫、慢慢憔悴和衰老。有人说教师的平均年龄只有五十九岁,这说法有点夸张,但远远达不到国人七十五岁的平均寿命,却是不争的现实。

其次,教师的精力和付出,主要来源于他们的知识积累、经验总结和创新思维。如同石蜡铸成蜡烛,再慢慢点燃,照亮别人,燃烧自己。

再是,教师工作是个良心活儿,不像工厂的计件产品,所以难以按天按月考核。表面上看,教师的工作量集中在中青年时期,但整体上看却贯穿一生。年轻时一线任主课、兼职多、工作量大,消耗的主要是体力;老来传帮带看似轻松,消耗的却是精力、储备和心血。作为教师,都要经历这么一个年龄阶段和工作过程,不可孤立或割裂看待,不能以一时一事或三年五载论英雄。因此,教师的劳动或工作量带有长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

教师的劳动考核,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以学历知识水平为基础、以教龄长短为资历、以教育教学贡献为目的、以改革创新为引领、以师德人格为灌顶的职称评价机制,是目前较为公平合理、实事求是、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制度。教师职称制度实施多年来,对于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振兴教育事业,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任何贬低和否定的言论,都是不负责任的!当然,在职称评审过程中,也出现了某些人为的偏差和问题,甚至存在不正之风,但这并不是制度设计的初衷,是执行中的问题,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关于教师的收入分配问题,基于上述分析,教师的工资待遇与职称挂钩就显得合情合理了。为了弥补职称级别与工资多少直接挂钩带来的过大差距,新增加了绩效工资和临时性创新评优奖励等,就充分照顾到了一线骨干教师的实际工作量,鼓励争先创优等。应当说,教师职称制度和补充政策措施的综合运用,已经从整体意义上实现了教师工作的按劳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