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明朝皇帝不断尝试从文官手里夺权,为何最后还是以文官获胜告终?

明朝皇帝不断尝试从文官手里夺权,为何最后还是以文官获胜告终?

明朝正式形成文官集团体系和皇权进行抗衡,是在隆庆年间。此前历代明帝或多或少对朝政的控制力还是很强的,他们稳坐钓鱼台,看各派系的文官互相争斗!

当然这不代表文官集团势力弱。事实上,从成化帝开始,文官已经坐稳了天下道统领导者的位置,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儒家发展的必然!

当然,这一切还是明太祖朱元璋自己设定的政治制度!

朱元璋起于微末,出身贫寒,他经历了元末大乱和军阀混战,从而建立了大一统王朝。

站在他的角度,自然希望自己的王朝能够千秋万代,就如他所言,元宽政而失天下!所以他必须为自己的大明帝国设计一个一劳永逸的政治制度、经济体系,重塑社会逻辑道德体系!

在这样的思维下,朱元璋限制民间自由迁移,严格执行路引制度,故而洪武朝民间的生产力是恢复了,但商品经济远不如万历朝那么兴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壮大于明朝的徽商此时都躲在徽州的大山里读书,而不敢大批量的外出经商。

在政治制度下,朱元璋对大明朝的官场监控很严厉,几次对开国功臣进行打压,但并不是对文人一网打尽,反而给他的后继者(懿文太子朱标,后是太孙朱允炆)留下了方孝孺这样的读书人领袖!

为什么是方孝孺?

因为在朱元璋眼里方孝孺就是维护天下道统的利器,因为方孝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的道德信念。

而方孝孺这种思想,早在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就在其著作《深虑论》中完美体现,此时方孝孺才17岁。

在这部伟大的著作中,方孝孺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即封建王朝能不能实现以及怎么实现长治久安、千秋万代,重要讲述的是建立道德体系并掌握改体系话语权的重要性!

方孝孺的文章让朱元璋看到一个问题,即大明帝国要想实现千秋万代,离不开文官的治理,但又不能放任文官壮大而不顾,这个道德体系的话语权必须掌握在皇家手中。

老皇帝的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他的第四个儿子朱棣!

所以,方孝孺试图成为天下道德体系的建立者和话语权的掌握者注定要失败!

所以尽管有洪武帝给他“此庄士,当老其才”的评价,但遇到靖难上台的永乐帝,坚持道统秩序的方孝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但尽管如此,明朝的文人们并没有放弃对天下道统体系话语权的争夺!

在古代“天地君亲师”的架构下,皇帝固然是天下最尊贵的人,但孔圣的位置是不能忽略的,能代表孔圣在人间行使权利的人,就是读书人,就是朝堂上的文官们,这是时代赋予的特性!

如:仁宣时期和正统初期的三杨,景泰朝的于谦,天顺时期的李贤,成化朝的商洛,弘治正德时期的刘健、李东阳、谢迁、王阳明等,这些历朝明皇的文人们,都是在和皇权的并存中极力去争夺大明社会伦理道德体系话语权,这也是明朝皇帝依重宦官势力对抗文官集团的原因。

所以从隆庆朝高拱上位开始,文官真正掌握了话语权,这也是万历帝后来为什么不愿上朝的原因。

当然也有人问,既然文官集团如此可怕,那张居正为什么会被清算,1.张居正已经死了,2.文官也分派系的,各派系都想争夺话语权。

而这也是顾宪成为什么要创建东林书院的原因。

所以很多人很难理解东南一隅的无锡东林书院,凭什么可以揭起万历、泰昌、天启三朝的风暴。因为在一定程度上东林君子们已经掌握了部分话语权!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