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大成殿-北京孔庙的大成殿内有哪些清代原物? 爱问知识人
北京孔庙大门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重修后,定名为“先师门”。大门为配有鸱吻等饰物的歇山式屋顶,顶檐下造型古朴简洁、稀疏硕大的斗拱,仍保留了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同类建筑在北京已所剩无多,难得一见。街门之内即第一进院落,东部有神厨、宰牲亭及井亭,西部有神库、致斋所和持敬门,该门即与国子监相通之门。
2、进士题名碑科举制度自隋朝创行后,一直为后来中国各朝代培养和选任官吏的“正途”。经唐、宋、辽、金、元各朝的发展,至明、清达到鼎盛。负有盛名的孔庙进士题名碑,就是元、明、清三代科举考试制度最真实的历史见证。孔庙院内的198座进士题名碑,共记载了元、明、清三代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
进士题名始于唐代雁塔题名,据说韦肇及第,偶尔题名寺塔,于是后人相继仿效。孔庙院内进士题名碑是元代皇庆二年(1313)开科取士后建立的,元代开科有9次,明代又曾把元代的刻名磨去刻上本朝进士姓名,故元代题名碑已不多见。仅有的三座碑是康熙年间国子监祭酒吴苑掘地时发现的。
明代碑共77通,起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丙申科,止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科,清代碑共118通,起于顺治丙戌科,止于光绪甲辰科。中国历史上的许多著名人物在进士题名碑上都有所体现,如:于谦、史可法、袁崇焕、曾国藩、翁同和、林则徐等。
其中光绪三十年(1904)清代最末一科进士题名碑在二甲栏内的第三排(第十名)刻有“沈均儒江西秀水人”。沈先生是著名的爱国人士,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由封建社会的进士,到新中国的领导人,也可谓是近代史上的一段佳话。
还有一些事迹、传说在民间流传甚广的传奇人物,如刘庸、纪晓岚等,也均碑上有名。3、大成门进入先师门,迎面即是重基石栏的大成门,此门为孔庙第二道门,面阔五楹,中门三启,高大汉白玉须弥座,前后三出陛,中为雕石,左右台阶13级。大成门与主建筑大成殿同取孔子对中国古文化做了“集大成”工作之意。
门左右原排列大戟24支和石鼓10个。门内东置一鼓,西置一钟。今只有钟、鼓和石鼓在,24把大戟均无。大成门外东侧有加号碑一座,内容为元大德十一年(1307)诏命孔子加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这是孔子在历代所获得的最高称谓。碑文中有“谴使阙里,祀以太牢”之句,可证此碑为最原始的加封孔子圣旨碑,是研究元代思想、政治、文化传承的大都遗物,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4、石鼓和石碑大成门内两侧有石鼓10枚,为清乾隆年间仿照先秦石鼓刻制而成。原物是唐代初年在陕西岐山出土的状似馒头的刻石,因其形状近鼓称“石鼓”。鼓上文字内容为游猎古诗,称为“猎碣”,有关石鼓原品的年代,诗文内容历代史学家、文学家众说纷纭,10枚鼓的排列顺序也多有争论。
石鼓历来视为国中之宝,乾隆皇帝因“惜其岁久漫漶,所存不及半……。” 故而重新刻制。原物早年辗转迁徙,曾置放在孔庙,现今存放于故宫博物院文渊阁箭亭内。孔庙的乾隆石鼓文,为今人习石鼓文书法的重要范本。东西两侧的石鼓旁各立有一碑,东侧碑文记载了乾隆五十五年(1790)重刻石鼓之经过,西侧碑是清代大书法家张照草书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所作的《石鼓歌》,属难得的书法碑刻珍品。
5、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庙的主建筑,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清乾隆二年(1737)换成黄琉璃瓦。光绪三十二年(1906)将祭孔升为“大祀”,故大成殿由原七间三进扩为九间五进。直到民国五年(1916)才竣工,成为现在规模:重檐庑殿顶,高于地面2米有余的宽敞月台,三出陛,正面当中设艾叶青石石雕,长7米,宽2米,东西各有16级台阶,殿内则用金砖铺地,大殿整体规制,与故宫太和殿无二。
殿内正中木龛内供奉孔子的牌位。龛两边的楠木大柱,一幅历史名联跃然其上:“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门者,辟之宫墙”。龛内摆放着书有“至圣先师孔子神位”的木牌位。明嘉靖年间,龛内曾设孔子塑像。当时,各省、州、府、县学皆设文庙,达千余座。
由于工匠水平不一,所塑孔子像一人千面,因此,嘉靖皇帝将像改为木牌位。清代龛内又曾悬挂孔子画像,据传,画像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德国侵略军掠去,后又流入一位东方文化崇拜者手中。清朝盛世崇尚儒学,倡导尊孔。自康熙帝始,历代皇帝即位,必亲临国子监“辟雍”讲学一次,称为“临雍”。
随后到孔庙大成殿悬匾一方。沿至清末,大成殿内已积聚由康熙至宣统共九代皇帝御笔木匾九方,依次题字各为:“万世师表”(康熙),“生民未有”(雍正),“与地同参”(乾隆),“圣集大成”(嘉庆),“圣协时中”(道光),“德齐帱载”(咸丰),“圣神天纵”(同治),“斯文在兹”(光绪),“中和位育”(宣统)。
民间五年,北洋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将清代诸帝所书匾额全部取下改悬由当时大总统黎元洪书“道洽大同”匾一方(1984年,孔庙大殿对外开放时,又将清朝九方匾重新悬挂在大成殿内)。6、“四配”和“十二哲”在正位的两旁,还设有配享的牌位,包括有复圣颜子(回)、述圣孔子(?常⒆谑ピ樱ú危⒀鞘ッ献樱ㄩ穑┧娜耍莆八呐洹薄F浜蠖髁奖吡碛秀伤稹⑷接骸⒍四敬汀⒅儆伞⒉飞獭⒂腥簟⑷礁⒃子琛⑷角蟆⒀再取Ⅱ锸Α⒅祆涞仁焕苋说呐莆唬啤笆堋薄?鬃右簧帐诘茏哟锶в嗳耍渲凶坑谐杉ǖ挠?2人之多,称72贤人。
在孔子龛位两侧的人物塑像即为20世纪80年代塑制的72弟子像。7、 记功牌大成殿院落内建有11座黄瓦朱栏、重檐歇山顶的碑亭,碑亭内碑上记载内容主要是明、清两朝,特别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南征北战、统一中国的重大史实,还有些是修葺孔庙或皇帝“临雍”、祭祀的纪事。
亭内石碑高大、龟趺精美,碑体穷尽雕工,精致绝伦。院内西南隅有一祭孔时焚烧祭奠孔子的祭文及祭品的焚帛炉。炉呈长方形,山覆歇山顶盖,炉内均罩绿琉璃砖,庄重醒目。8、“触奸柏”和“砚水湖”孔庙内古柏很多,惟大成殿院西侧有一株“触奸柏”。
《元史》称之为大成殿柏,明人又称之为虬松。元顺帝至元年间,甘露降于此树,《元史》记为祥瑞。相传这株古柏是国子监祭酒许衡所植,明嘉靖年间,宰相严嵩代替皇帝来孔庙祭孔,因其平时专横跋扈、作恶多端,路经树下,狂风骤起,吹动柏树枝掀掉了他的乌纱官帽,后人认为柏树有知,能辨忠奸,由此称之为“触奸柏”。
古柏至今已近700年,仍枝繁叶茂,挺拔苍翠,成为孔庙沧桑的见证,以“活文物”见诸于北京古树名谱。中院甬道西侧林荫树下,有一眼明代古井,井深5米有余,至今已约有500余年历史。古井当年水浅而甘冽,相传文人若能饮一杯此井水,便文思如泉;用此井水砚墨,更能笔下生花,乾隆皇帝赐名“砚水湖”。
至今盛夏时节,若地下水位高涨,仍井喷如泉,成为京城奇观。9、崇圣祠崇圣祠坐落在孔庙第三进院落,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是用于祭祀孔子先祖的家庙,清乾隆二年(1737)将青瓦换成绿琉璃瓦,与院内其它建筑略显不同,它与大成殿之间有崇圣门相隔,独成一体,绿瓦映古柏,更显幽深与清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