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御史大夫的职责是什么呢? 爱问知识人

御史大夫的职责是什么呢? 爱问知识人

御史大夫的职责是什么呢?

御史,中国古代的官名。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就已经有了御史,当时它的职责主要是掌管朝廷的文书和记录。秦汉时期御史官的种类开始增多,朝廷中央设立了御史大夫、御史中丞或柱下御史等。同时,御史的职责也与春秋战国时期大不相同,不再掌管朝廷的文书与记录,开始“纠察之任”了。

其实这种转变有其内在权力运行的逻辑性。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御史的官阶低下,并且只是掌管文书和记录,类似于现在政府领袖的秘书,但是这些官员因为时时跟随最高权力拥有者,身在权力的中枢,所以很容易得到掌权者的信任。到了秦朝开始,帝王为了控制和监督官员,开始安排自己信任的官员行监督之责,这些被帝王信任的“秘书”首先进入提拔的范围,出任“纠察之任”也就顺理成章。

秦时的御史大夫主管监察、考课,并参与机要事务,成为丞相的副手,其地位仅次于丞相。所以后世常将监察御史称为“亚相”、“副相”。在御史大夫之下,朝廷还设有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御史等,专门执掌监察职能。当时在内廷监督百官并且保管档案的称之为侍御史,派往各地监察郡县的叫监御史。

到了汉代御史制度更加完备。中央设置御史府,东汉改成御史台,为国家最高专门监督官员的机构。并且将御史中丞作为“主管干部”,专门“察举非法”。到了汉武帝时期,朝廷又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取名为“刺史部”,每个“州部”设立一名刺史,直接隶属于中央御史台。
核心职责就是监督地方官吏和地方豪门强族有无“倚强凌弱、以众暴寡”,“背公向私”,“侵渔百姓、聚敛为奸”,“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劾暴、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以及“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等不法行为。汉代的刺史权力非常大,本来各地的刺史履行监察百官之责,但是因为手中握有的权力愈来愈大,到了后期,俨然演变成地方长官,称之为“州牧”,东汉末期,各地军阀大多都是出身于当地的州牧。
譬如董卓是并州牧,袁绍是冀州牧,刘璋是益州牧,刘表是荆州牧等等。由于中央政府无力制约,这也直接导致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内战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