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古代匈奴突厥契丹是现代的那里? 爱问知识人

古代匈奴突厥契丹是现代的那里? 爱问知识人

“突厥”一词,根据17世纪成书的《突厥语辞典》,意为“最成熟的兴旺之时”。突厥人属于中亚民族,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为西方的阿拉米字母拼写。突厥人创造文字,开北方民族之先河,遗字散见于阴山和乌兰察布草原的岩画和蒙古国的碑刻上。
突厥人原为柔然人的锻奴,有发达的冶铁技术,但以游牧经济为主。
552年突厥打败柔然,建立起幅员广阔的突厥汗国,势力迅速扩展至蒙古高原。其文化及风俗习惯,如制造高轮木车、东向拜日、崇拜萨满巫师等,对契丹、蒙古多有影响。突厥人的后裔汪古部在阴山以北游牧,因支持成吉思汗建国有战功,被蒙古人视为“安答(伙伴)”,与成吉思汗家族保持世世通婚的密切关系。
突厥汗国后分东、西突厥和后突厥,立国近200年(552年—745年)。突厥人以狼为图腾,旗帜上绘制金狼头。可汗征发兵马时,刻木为信,并附上一枚金箭,用蜡封印,以为信符。各部接到信符,立即应征作战,战马的装备、给养皆由牧民自备。
突厥人善战,以战死沙场为荣。
实行火葬,死者集尸于帐内,子孙及亲属们杀羊马祭奠,并走马绕帐7周,其中一人至帐门前用刀割破自己的脸,血泪交流,连续7次。随后,择日取死者平生所乘之马和经常服用之物,与尸体一同焚化,收其骨灰。春、夏死者,待秋时葬;秋、冬死者,待春季葬。埋葬之日,各地亲友前来会祭,仍举行设祭走马和割面仪式。
葬毕,于墓前立石树标,依生平杀人之数立石,杀一人,立一石,并以供祭的羊、马头挂于石标上,石上刻有死者相貌及生前所经过的战争场面。在内蒙古北部草原上,常见此类石人墓。有单石圈、双石圈以及多石圈等,石圈中间竖立一石人。石人有的刻得很简单,用一天然石条刻出眉、眼、鼻、嘴,稍加工以显出头部。
有的石人一手握剑,一手端一杯。这样的石人墓在中国新疆以及今蒙古国境内、俄罗斯西伯利亚均有发现。
732年,突厥毗伽可汗为纪念其亡弟阙特勤的功勋而立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则立于735年。二碑分别记述后突厥汗国的建立者阿史那骨吐禄的长子毗伽可汗和次子阙特勤的生平事迹和功绩。
二碑俱在今蒙古国后杭盖省和硕柴达木,彼此相距约1公里,为大理石制成。阙特勤碑正文60行,毗伽可汗碑正文80行,分汉文和突厥文两部分。阙特勤碑的汉文碑文为唐玄宗亲书,而毗伽可汗的汉文碑文则是唐史官李融书写的,突厥文部分则由两人的外甥也里特勤撰写。
两碑是研究突厥历史和文字(文学)及其与唐朝关系的珍贵实物资料。
突厥汗国与隋唐间时有战争,但主要以臣属、姻亲关系为主,如隋代曾两次以公主下嫁突厥可汗,突厥亦多次降附中原王朝。突厥人亦通过唐朝在内蒙古草原的大单于都护府及东、中、西3座受降城,进入中原营商,更有突厥人在唐朝中任官。

盛极一时的突厥汗国,由于对外战争屡遭失败,加之内部分裂,以及单一游牧经济的脆弱性,终于由分裂而衰亡。公元745年,务厥汗国被回纥人所灭。
匈奴是我国古代一个强大而影响深远的民族,其名始显于战国。自西汉以来,中国古代文籍记述其先民即殷周鬼方、猃狁。
当今学术界,仍多宗古籍;也有西来、北来等说。匈奴无文字,以语言为约束。留传至今的少量古代汉语文记录的匈奴语汇与氏族名,难于对其族属与语族作出准确判断,目前主要有突厥、蒙古等说,也还有别的一些说法。
匈奴出现于中国历史舞台的最初活动中心地区,为漠南阴山及河套一带。
见于记载的匈奴第一个单于,驻头曼城,其地当今内蒙古包头市境。战国末叶,匈奴与东胡并强,常扰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郡,三国相继筑长城以拒匈奴与东胡;秦始皇复使蒙恬统30万众连成万里长城。
至公元前209年,冒顿杀其父头曼,废单于推举制度,自立为单于。
从此,匈奴遂由族名,兼为单于国名。 公元前209~前174年,冒顿在位,控弦之士30余万,南并楼烦、白羊王,东灭东胡,西走月氏,北服屈射、丁零、鬲昆、薪犁各族。老上单于继冒顿,又从伊犁河流域驱逐月氏、乌孙徙居伊犁河流域,实为匈奴属国,又役属西域城廓诸国。
于是匈奴东至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在中国历史上,北部草原游牧各部中,第一次出现了统一的游牧军事政权。

冒顿初立时,即爆发秦末农民起义,继之五年楚汉战争,匈奴南下夺秦九原郡(今包头及河套地区),与汉朝分界于河南塞(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势力达到朝那(今甘肃平凉市)、肤地(今陕西榆林县)。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汉高祖亲统军击匈奴,至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冒顿围困于白登山,7月始以计脱。次年,纳刘敬谏,与匈奴和亲。匈奴通过与汉朝和亲,不但获得了汉朝的公主为单于阏氏(匈奴人称妻、妾为阏氏),而且每年还获得了不少絮、缯、酒、米、食物。
又与匈奴开关市,以利于南北农牧两大民族之间的物资交流。以后经历高后至文、景60余年间,匈奴贵族屡屡背约骚扰汉朝边那郡,屠戮吏民,掳掠人畜,汉朝仅防御处之。直至武帝即位(公元前141)以后,始着手强力反击。武帝对匈奴的反击战开始于元光二年(公元前133),经过元狩二年及四年(公元前121及前119)两次带决定性的战役,匈奴大败,右地浑邪王率领4万余众附降于汉,单于及左贤王亦皆通走,河西走廊平定。
匈奴主部不得不退出河套及其以西一带,从此"漠南无王庭"。
公元前57年,匈奴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裂和内讧,5单于争立,内部大乱,陷于绝境。后来由于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稽侯珊在位(公元前58~前31),附汉为藩臣,汉朝待以殊礼,位居诸侯王之上,且以大量物资提供提供匈奴赈灾。
于是汉与匈奴结为一家,关市大开,至王莽檀政以前,60余年和平发展,汉、匈人民都得以安定,出现了民众富庶,牛马布野的局面。匈奴单于也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西汉末年及王莽篡位时期,王莽采取侮辱匈奴单于的政策,破坏了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和平相安发展的汉匈关系,至东汉光武时始得到改变。
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驻牧于匈奴之南、管领南边八部之众的蔜鞯日逐王比(呼韩邪单于稽侯珊之孙)归附汉朝,自立为呼韩邪单于,于是匈奴遂分裂为南北两部。建武二十六年,置使匈奴中郎将于南匈奴,帮助比设立单于庭帐(南庭)于五原西部塞,随后又让他入居西河郡美稷县(今内蒙古准格尔一带)。

北匈奴不仅常攻扰南单于,且屡掠汉边郡,侵迫西域诸国,阻塞中西交通。汉和帝永元元年(89),东汉朝廷利用北匈奴内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混乱,社会危机十分深刻的时机,发动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军事出击。
在汉将和南单于的联军合击下,连年大破北匈奴于大漠南北及今新疆东部,北单于受创遁逃,于永元三年率领一部分部众西迁。匈奴政权全部瓦解,残留在漠北的一部分匈奴余众,有十余万户加入了鲜卑;另有一部分始终留在漠北的西北角,直至5世纪初才被柔然吞并。残留在今新疆的匈奴余众则在那里继续活动了60多年。

南匈奴自入塞内附之后,受到汉朝中央政府的优厚待遇。和平、安定的环境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同时,南匈奴人从入塞开始,不仅分布边缘诸郡,而且与汉人错居。《晋书·北狄匈奴传》说:"匈奴五千余落,入居朔方诸郡,与汉人杂处",就是指东汉的南匈奴人而言。
匈奴的"落"即户的意思,每落以5口计算,当时仅晋书所记这些人居郡县的南匈奴人口就有2~3万人。与汉人杂居的以及分布缘边诸郡的南匈奴人,朝夕与汉人共同生活,或经常与汉人交往接触,自然受到汉人文化的强烈影响。因此经过40年左右,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及汉族文化的影响,他们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南匈奴人原分布在北边诸郡,如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上、代、上谷(今甘肃东部,山西、陕西北部及内蒙古呼和浩特至包头一带)。此后不断内迁。顺帝永和五年(140)南匈奴发生内乱,左部句龙王吾斯及右贤王合兵围攻西河美稷(南单于庭所在),后又东引乌桓,西收羌、胡,侵掠并、凉、幽、冀4州。
汉朝为了避免这些人众的扰掠,乃将西河、上郡、朔方等郡治南移,因此原来分布在西河、上郡、朔方等地的匈奴人更为南下,大多数深入集中到并州中部的汾水流域一带。这对于他们后来由牧畜业经济转向农业经济,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匈奴有了很大的变化,除南匈奴外,这时分解出名为"屠各"的一支活跃起来。
南匈奴和屠各散居在今甘肃、陕西、内蒙古和山西一带,其中以聚居在山西的为最多最强。这两部分匈奴人,在304~329年联合起来,先后在山西和陕西建立了"汉-前赵"政权。从匈奴分解出来的另一支--临松卢水胡,居于今甘肃河西走廊与青海之间,在397~460年,在河西走廊一带建立了"北京"政权。
由匈奴与鲜卑两族融合而产生的新的一支--铁弗匈奴,原先居于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在407~431年,在今陕北一带建立了"夏"政权。随着上述各政权的先后被消灭,匈奴的名字在南北朝后期也逐渐消失。

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
她以原意为镔铁的“契丹”一词作为民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历史文献最早记载契丹族开始于公元389年,柔然部战败于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兴安岭一带,成为蒙古人的祖先室韦。而南柔然避居今内蒙古的西喇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区,以聚族分部的组织形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社会生活。
此时八个部落的名称分别为悉万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于、日连。在战事动荡的岁月中,各部走向联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后经过了大贺氏和遥辇氏两个部落联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