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神州六号资料 爱问知识人

神州六号资料 爱问知识人

神舟六号飞船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整船外形和结构与原来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飞船入轨后先是在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然后变轨到距地面343公里的圆形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断向东推移的正弦曲线。
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由于此次飞行没有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六号取消了用于这项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 一、围绕两人多天飞行任务的改进。
首先,准备了足量甚至余量的航天员消耗品,包括食品、水、睡袋等。食品柜置于轨道舱中,以前处于空置状态。按照每人每天一个半暖壶的用水量,通过水箱和单独的软包装两种方式准备了航天员用水。其次,提高了座舱的环境控制能力。一人一天呼出近一升水,神舟六号提高了对水汽冷凝的能力,扩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线都贴上了吸水材料,确保飞船湿度控制在80%以下。
舱内的氧气、温度和湿度都可自动感应并调节。 二、轨道舱功能使用方面的改进。放置了很多航天员生活的必需品,如食品加热装置和餐具等。轨道舱中挂有一个睡袋,供两名航天员轮流休息用。失重状态下人其实可以浮在空中睡觉,但考虑到人在地面养成的习惯,所以通过睡袋人为地制造一种“床”的感觉,否则航天员睡觉时可能会产生坠入万丈深渊的错觉。
轨道舱中还有一个专门的清洁用品柜,航天员可以用里面的湿巾等物品进行清洁。大小便收集装置这次也是首次使用。 三、提高航天员安全性的改进。返回舱中航天员的坐椅设计了着陆缓冲功能,这是为了在反推火箭发生故障时依然能够保证航天员安全。神舟五号飞船里只有杨利伟乘坐的那个坐椅有着陆缓冲功能,并且有个小的缺陷,就是返回前坐椅提升后航天员难以看到舷窗外的情况。
神舟六号对缓冲器进行了重新设计,并与整船结合进行了反复试验,从高塔、飞机上抛下的3次试验每次均获得了成功。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如果在返回时关闭不严,将威胁航天员安全。俄罗斯曾经有3名航天员因此而丧生。神舟六号科研人员研制成功了舱门密闭快速自动检测装置,并花费了数月时间研制出一种专用抹布,这种布不产生纤维、静电、异味,专门用来清洁舱门。
四、持续性改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正式启动,至今已经过去了13年,飞船上最初使用的元器件和原材料有的已经不再生产,个别技术已经稍显落伍。神舟六号做了一些日常的持续性改进。比如神舟一号到五号上的“黑匣子”,是1994年研制的,存储容量只有10兆字节。
现在的黑匣子不仅存储量比原来大了100倍,而且数据的写入和读出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体积却不到原来的一半。 神舟六号飞船构成 轨道舱:“多功能厅” “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是一个圆柱体,总长度为2.8米,最大直径2.25米,一端与返回舱相通,另一端与空间对接机构连接。
“神六”的轨道舱之所以被称为“多功能厅”,是因为2名航天员除了升空和返回时要进入返回舱以外,其他时间都在轨道舱里。轨道舱集工作、吃饭、睡觉、盥洗和方便等诸多功能于一体。 逃逸塔:保飞船万全 逃逸救生塔:位于飞船的最前部,高8米。
它本身实际上就是由一系列火箭发动机组成的小型运载火箭。在运载飞船的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60秒期间?火箭运行距离在0至100公里,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这个救生塔将紧急启动,拽着“神舟六号”飞船的返回舱和轨道舱与火箭分离,迅速逃离险地,并利用降落伞降落到安全地带。
留轨舱:航天员的“家” 轨道舱:也叫工作舱。其外形为两端带有锥角的圆柱体,它是航天员的“太空卧室”兼“工作间”。它还兼有航天员生活舱和留轨实验舱两种功能,所以也称留轨舱。轨道舱里面装有多种试验设备和实验仪器,可进行对地观测,其两侧装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阳能电池帆翼、太阳敏感器和各种天线以及各种对接结构,用来把太阳能转换为飞船的能源、与地面进行通讯等。
作为航天员的“太空卧室”,轨道舱的环境很舒适,舱内温度一般在17至25摄氏度之间。 返回舱:航天员的“驾驶室” 返回舱:又称座舱,它是航天员的“驾驶室”。是航天员往返太空时乘坐的舱段,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神舟六号”完成绕地飞行任务后,两名航天员也将乘坐返回舱回归地球。
推进舱:又叫仪器舱。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轨道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推进舱的两侧还装有面积达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帆翼。 飞船发射季节的选择,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影响到发射的因素,其中气象条件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决定因素。
飞船上天后,要由航天测控网对飞船实施测控管理。如果把神舟飞船比作放飞太空的“风筝”,那么,航天测控网就是那根重要的“风筝线”。我国的航天测控网由多个地面测控站和4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组成。这4艘测量船分别是太平洋上的“远望”一号和“远望”二号测量船,印度洋上的“远望”四号测量船,大西洋上的“远望”三号测量船。
其中,3艘测量船都在纬度相对较高的南半球。 另外,秋季和冬季相比,尽管2002年12月30日发射的神舟四号曾突破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但在载人航天飞行中,以人为本、充分保障航天员的安全,成为发射的最大特点,因而发射段的气象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
显然,秋季比冬季更适宜。因此,两年前的神五和今年的神六载人飞船都选择了在秋季发射。 在中国,一名空军飞行员要从1000名军人中选出,而100名空军飞行员中,只有一个人有机会成为战斗机飞行员,航天员则是从这些战斗机飞行员中千里挑一,经过各方面综合考察比较后最终选拔出来的。
为了确保这些肩负祖国重任的“国宝”们保持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早在神州五号首次载人航天任务之前,一个由各方专家组成的营养小组就开始了苛刻的航天员专用食品遴选工作。为了确保航天食品的安全、绿色和营养,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有关航天员食品的规定长达8页之多!对“全营养食品”牛奶的考察和选定工作首当其冲。
国家航天部门经过严格检测后,认为蒙牛牛奶的各项指标均已经达到或超过国内、国际标准。凭借着纯天然、高质量、丰富的营养和好的口味,蒙牛牛奶最终成为太空营养学专家唯一指定的“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从此,“每天三杯奶”成为了航天员训练、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首“白色乐章”。
每天早晨,在享用精心搭配的其他食品的同时,航天员都要喝一杯蒙牛牛奶来有效保证全天的热能和营养”。而在午餐之后,训练基地的营养师又会及时为每一个航天员送上一杯蒙牛酸奶。原来,酸奶中含有的乳酸、醋酸等有机酸,不仅赋予了酸奶清爽的酸味,还能帮助牛奶形成细嫩的凝乳,从而降低肠道PH值,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让航天员们一个下午都精神抖擞。
“蒙牛已经将其酸奶产品中的益生菌由两种变成了四种,这样不仅营养价值比同类产品有了明显的提高,其帮助消化、抑制有害菌的作用也得到了更一步的加强,很受航天员们的欢迎。”基地的营养师这样评价道。 结束了一天紧张的训练之后,航天员们还将在晚饭时喝上一杯牛奶。
营养专家指出,一方面,晚餐饮用的牛奶,其安神作用促进了航天员的深度睡眠,另一方面,人体处于睡眠状态下,也更易于吸收牛奶中的蛋白质。 “一天三杯牛奶,每天500-800毫升。这个科学的食谱既保证了营养补给,又不至于引起脂肪堆积,不仅适用于宇航员,用样也适用于普通人”!营养专家认为,航天员膳食中牛奶的科学搭配,值得在全社会进行大力推广。
神舟五号 神舟六号 两者的大小、重量、设备等基本不变;采用“长征2号F”运载火箭作为动力载体 发射时间 2003年10月15日 2005年10月中旬 活动范围 仅限返回舱 打开返回舱舱门,进入轨道舱进行科学实验活动 宇航服 杨利伟的宇航服始终未能离身 有机会脱下重达10公斤的太空服,新的宇航服主要由服装、头盔、手套和航天靴等组成 太空时长 21小时 119小时 航天员人数 1人 2人 食品 即时食品,不需要加热、也不需要加水 50种左右:包括四种主食,“鲍鱼”、“咸水大虾”等菜肴以及水果 如厕问题 尿不湿 专用马桶 神舟六号飞船=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整船外形和结构与原来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
飞船入轨后先是在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然后变轨到距地面343公里的圆形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断向东推移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由于此次飞行没有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六号取消了用于这项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
飞船发射季节的选择,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影响到发射的因素,其中气象条件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决定因素。 飞船上天后,要由航天测控网对飞船实施测控管理。如果把神舟飞船比作放飞太空的“风筝”,那么,航天测控网就是那根重要的“风筝线”。我国的航天测控网由多个地面测控站和4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组成。
这4艘测量船分别是太平洋上的“远望”一号和“远望”二号测量船,印度洋上的“远望”四号测量船,大西洋上的“远望”三号测量船。其中,3艘测量船都在纬度相对较高的南半球。 南半球的季节正好与我国相反。我国的春夏季节在南半球是秋冬季节,海况很恶劣,即使正常航行都难保安全,更不用说在海上执行测控任务了,因此不宜发射飞船。
我国的秋冬季节在南半球是春夏季节,海况较好,便于航行和执行测量任务。因此,我国神舟一号至五号飞船的发射时机都选在与南半球相反的秋冬季节。 另外,秋季和冬季相比,尽管2002年12月30日发射的神舟四号曾突破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但在载人航天飞行中,以人为本、充分保障航天员的安全,成为发射的最大特点,因而发射段的气象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
显然,秋季比冬季更适宜。因此,两年前的神五和今年的神六载人飞船都选择了在秋季发射。 9:00:20,由于信号传输的延后,飞船点火发射二十秒后,飞船内部的视频信号中断,我们看不到宇航员的情况了。9:00:24,飞船内传回的视频信号恢复,两位航天员竟向我们挥了挥手!这个情景通过即时的电视直播是看不到的。
现场的记者很兴奋,这无疑将成为我们一个美好的报道回忆。本网记者看到飞控中心里,有些记者也情不自禁地向两位航天员挥手,虽然航天员们看不到,这无声交流却表达了我们记者衷心的祝愿。 神六由长征二号F型火箭发射的。神舟六号飞船=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整船外形和结构与原来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
10月17日4时33分,5天前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神舟六号飞船,在平安飞行115个小时32分钟后重返神州,缓缓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的草地上,北京航天飞控中心指挥大厅掌声雷动。飞天梦想、千年夙愿实现了。当人们看到神六回家的电视画面时,激动的心情难以形容:5天前,中国人的心与神六一起飞上了太空,此时又和它一起稳稳地落回了家。
整整五天的牵肠挂肚,终于迎来了欢呼雀跃。 第一天:在飞船上过生日 10月12日清晨,很多中国人早早就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神舟六号飞船发射的现场直播。9点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点火”命令的发出,重达479吨的神六在烈焰中离开发射台,飞向太空,在天际划出一道优美的白色弧线。
9时30分,长江二号USB(S波段统一测控系统)发现目标,航天员的画面出现在大屏幕上。9时33分,航天员打开面窗,挥手致意。地面医监医生首次与航天员通话。航天员聂海胜和费俊龙躺在座椅上,边看手册边交谈,显得非常愉快和从容。 10时33分,费俊龙和聂海胜摘下手套,解开束缚带。
11时5分,他们吃上了在太空里的第一餐。神六飞船带了总重量达40多公斤的食品。餐后,按飞行计划安排,地面调度指挥员要求一名航天员开始休息。要知道,在飞船噪音较大且失重状态下,要达到“睡得非常香甜”极不容易。14时17分,在飞船第四次飞经远望二号测量船上空时,地面指挥调度员按计划呼叫,通知航天员休息结束。
此次睡觉时间约3个小时。 17时29分,费俊龙打开返回舱舱门,聂海胜用手推着费俊龙的脚,帮助他进入轨道舱。费俊龙进入后,脱下压力服,换上工作服,检查设备,开始工作。 飞船运转一切正常,两位航天员也开始有时间放松一下。费俊龙轻松地玩着手中的笔,系着绳子的笔在他面前飞来飞去。
聂海胜摘下自己的航天表,让表在空中自由漂浮翻滚。 21时过后,北京航天飞控中心指挥大厅接通了天地通话,航天员听到了来自地球上亲人的声音。费俊龙的妻子王洁抹着激动的眼泪说:“看到你们精神状态非常好,我们很放心,同时为你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家里人都很好。
”儿子费迪问爸爸:“失重的感觉怎么样?”费俊龙说,感觉很好。聂海胜13日将在太空迎来他的41岁生日,女儿聂天翔动情地为爸爸唱起了生日歌,全场为之鼓掌。 第二天:从台北上空望 13日4时16分,费俊龙结束了大约7小时8分钟的睡眠,从轨道舱来到返回舱进入工作岗位。
他进行了活体细胞搭载医学实验,这也是世界上首次进行空间心肌细胞搭载实验。两个小时后,两位航天员感觉有些饿了,他们开始吃早餐。早饭是饼干和月饼,他们吃得高兴,两个同伴还试着互相喂饭,据说在太空喂饭给人一种体育运动和做游戏的感觉。这时候,费俊龙和聂海胜已在太空飞行了21小时24分钟,超过了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的飞行时间。
9时24分,远望号测量船告诉航天员,飞船正飞过台北上空时,两位航天员赶紧拿出相机,对着窗外,激动地按下了快门。14时25分,在飞船绕地球第20圈飞行时,航天员进行了第三次穿舱,结果表明航天员的活动对飞船姿态影响很小,飞船可保持正常飞行。
由于饮食比较规律,航天员“方便”的时间也比较规律。这次飞行在轨道舱里安装了一个大小便收集器,机器上有两根管子分别用来对准大便和小便器官,能够强力吸走排泄物,同时通过除臭装置除去异味。 第三天:费俊龙连翻四个太空筋斗 14日,费俊龙起得非常早,2时30分就结束了休息。
起床后“刷”牙,然后又小心地修了一下胡子。航天员在太空不能刷牙和沐浴,他们吃一种类似口香糖的清洁剂代替刷牙,用专用纸巾清洁身体。此时,飞船已进入了第30圈飞行,飞船发动机点火,进行变轨后的首次轨道维持。 在返回舱里,航天员们又开始了精彩的表演。
只见费俊龙伸展双腿,稍微打开身体,在返回舱内成功地完成了一个前空翻动作。当做了第二个翻滚动作后,费俊龙打开了摄像机,将其交给同伴聂海胜,让聂海胜把自己的空翻动作拍摄下来。当完成了第四个前空翻后,费俊龙向摄像镜头挥手致意,飞控中心笑声一片。 这一天,地上天上都传来喜讯,神六着陆做好了强有力的保障。
当天,担负神六返回舱回收任务的一条专用公路正式通车。这条公路位于内蒙古中部草原四子王旗境内,连接飞船着陆场,总长64。96公里。遨游太空的神六飞船,在太空并非形单影只。我国研制发射的风云二号C气象卫星正为飞行中的神六观测风云、保驾护航。 第四天:胡锦涛同航天员亲切通话 航天员在太空飞行要格外注意身体健康,他们每天都会为自己进行简单的身体检查。
15日2时11分,费俊龙把左臂从工作服中抽出来,开始为自己量血压,血压正常。几天来,两位航天员每天都接受地面医监的2次询问,身体状况始终不错,舱里准备的药没有用武之地。 16时许,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北京航天飞控中心。
16时28分,飞船进入测控区,费俊龙、聂海胜两位航天员在飞船舱内的图像清晰地显示在大屏幕上。胡锦涛拿起电话,同两位航天员亲切交谈:“祖国人民期盼着你们胜利凯旋!” 第五天:等待神六平安归来 16日3时10分,神六正常飞行60圈,两位航天员目睹了60次日出日落,飞行90小时,行程约256万公里。
飞船的各种飞行参数正常,舱内温度、湿度及氧气、二氧化碳浓度等各项环境指数十分理想。与此同时,着陆场系统全部就位,只待神六平安归来。 这一天中午,神六飞船的主着陆场进入警戒状态。四子王旗公安局抽调警力配合部队,对主着陆场区域实行警戒,重点是100多平方公里的核心着陆区。
第六天:回家的感觉更好 17日是激动人心的一天,神六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境内着陆。1时35分,主着陆场举行飞船返回搜救战前动员大会。300多名搜救人员即将展开行动。参加飞船返回舱搜索和航天员救援的包括4架搜救直升机、2架增援直升机、14台特种车辆。
地面搜救车辆灯火通明,长达数百米。 2时49分,飞船飞行在非洲纳米比亚上空,费俊龙和聂海胜开始了着陆的准备,他们再次翻看了飞行手册,计算着剩下的时间。 3时43分,远望三号测量船向飞船发出指令,飞船第一次调姿。3时44分,飞船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解锁,两舱成功分离。
3时45分,神舟六号正式踏上返乡征程。飞船要经受烧蚀、黑障、过载、冲击四大难关,一个环节处理不当,造成的后果都会难以想象。4时7分,神六返回舱与推进舱成功分离,随后进入黑障区,无线电信号中断,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大厅屏幕上可以看到飞船像一团火球划过夜空。
4时19分,神六飞船主伞打开,搜救直升机报告发现目标,两架直升机向神六返回舱飞去。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大厅屏幕上,看到神六返回舱在巨型降落伞下轻轻飘落,4时33分,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舱门打开,费俊龙、聂海胜先出走出飞船,他们是那么镇定,大厅内一片欢腾。
中国神舟实现了新的跨越。▲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05年的第一场雪,匆匆赶来为神舟六号航天员送行。12日5时30分,40岁的费俊龙和41岁的聂海胜迎雪而立,向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陈炳德请示出征。银色的航天服,标准的军礼,出征仪式简洁而有力。让人回味良久的,是费俊龙洪亮的声音和聂海胜憨厚的笑容,还有他们相同的一种表情,叫做自信。
就在航天员登车前往发射场的一刹那,戛然而止,戈壁滩又是一个清风徐徐的黎明。 看似不期的天气变化,尽在气象专家的预料之中。瑞雪送神舟,这是一个好兆头。 经典瞬间二:直刺九天 灰白色的低云层层叠叠,零号指挥员的倒计时口令回响在空旷的发射场上。
12日9时整,轰鸣声中,托举着神舟六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喷着金黄的尾焰,稳稳地离开了发射台。几秒钟后,火箭破云而入,随即消失在云层里。第一次安装在火箭上的摄像头,把火箭的一路飞行画面实时传送到飞控中心的屏幕上。“助推器分离成功!”“一二级分离成功!”随着火箭的每一个完美动作,掌声骤起,人们大声叫好。
583秒后,船箭分离,飞船入轨。 两度金秋,两度飞天。继杨利伟之后,两位中国人再次叩启苍穹。 经典瞬间三:天地传情 一张无形的测控通信巨网联结着天与地,也联结起了两个家庭。12日21时30分,正在进行第9圈飞行的两名航天员与来到北京飞控大厅的亲人开始了天地通话。
经典瞬间四:太空早餐 13日6时10分,飞船飞行第15圈。聂海胜拿着勺子,从食品盒中舀出一块食物,让它飘在空中。费俊龙用手轻轻一碰,食物飞入口中。两人冲着摄像头开心地笑了起来。这份早餐是在轨道舱进行加热的。神舟五号飞行中,杨利伟吃的是小月饼。
神舟六号上装备了食物加热器,两名航天员不仅能品尝到50多种食品,还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 加热,进餐,航天员吃饭的每一个动作都不简单,都宣告着中国载人航天新的一步。继续考核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是神舟六号的第一大任务。所谓“基本技术”,就包括保障多人多天太空生活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技术。
经典瞬间五:穿舱试验。 没有什么词语比“飘”和“游”更能准确地描述航天员在太空中的运动状态了。13日14时25分,费俊龙从座椅上起身,拉着扶手、助力绳,头先脚后地进入轨道舱,随后回到返回舱,聂海胜则从轨道舱到返回舱进行了两次类似的动作。
以鱼儿在水中轻轻游动般的姿势,航天员顺利完成了3次穿舱试验。 飞船系统顾问郑松辉说:“试验表明,航天员的活动对飞船姿态影响很小,飞船可保持正常飞行,不需纠正飞船姿态。” 而从12日航天员第一次进入轨道舱起,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的国家。
经典瞬间六:刮胡须和翻筋斗 16时11分。费俊龙似乎心情不错,涂上特殊的剃须膏后,拿着剃须刀开始“美容”。他非常专注地看着前方,镜头切换过去——原来,他面前的舱壁上有一面镜子。像飞船操作的任何一个动作一样,刮胡须时的费俊龙仔细而又轻松。
在太空刮胡须,是否也需要特别培训呢? 20分钟后,更精彩的一幕开始了:费俊龙半蹲在地上,用双手撑住船舱地上的两个固定物,然后突然向前,完成了中国人在太空中的第一个前滚翻!仿佛意犹未尽,费俊龙又翻了三个筋斗。聂海胜一直在为他拍照,两人不时相视而笑。
飞船总设计师张柏楠说,这4个筋斗不是安排的,而是航天员在获知飞船姿态控制良好的结果后,自己进行的游戏。在失重的空间里要抑制住自由漂浮的愿望,或许是件困难的事。3次穿舱试验完成后,航天员从此可以放开手脚,尽情享受摆脱地球引力的自由。
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费俊龙在3分钟里翻了4个筋斗,一个筋斗351公里。 经典瞬间七:温暖对话 神舟遨太空,天地心相连。 15日下午4时许,胡锦涛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4时28分,飞船进入测控区,费俊龙、聂海胜在飞船舱内的图像清晰地显示在大屏幕上。
总书记拿起电话,同两位航天员亲切交谈。聂海胜向总书记报告:神舟六号飞行正常,我们的身体感觉很好,空间科学实验正按计划顺利进行。胡锦涛说,听到你们身体状况良好,各项实验顺利进行,我们十分高兴。你们作为担任这次飞行任务的航天员,做出了杰出贡献,祖国和人民为你们感到骄傲。
希望你们沉着冷静,精心操作,圆满完成任务。祖国人民期盼着你们胜利凯旋。费俊龙激动地表示,衷心感谢总书记的关怀,衷心感谢祖国人民的支持。我们一定圆满完成任务。4时33分,实时通话结束,大厅响起热烈的掌声。 经典瞬间八:太空问候 16日19时59分,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与两位航天员通话。
陈善广说:“这几天,我们收到全国各界群众和世界各地同胞的来电,向你们表达亲切的问候和祝愿,期盼你们平安归来。”“感谢全国人民,感谢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对我们的关心和厚爱。”聂海胜雄浑的声音,从距离地面343公里的太空传来。 此刻,神舟六号的舷窗外一片蔚蓝,正在进行第71圈绕地飞行的神舟六号正掠过南印度洋上空。
在此之前,神舟六号飞船曾多次飞越台湾、香港、澳门的正上空。 经典瞬间九:神舟回家 17日凌晨,位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朗牧场的主着陆场星光灿烂。这是一段令人焦急的时光,飞船在航行了325万公里之后,正沿着既定的返回轨迹,飞向祖国的怀抱。
4时08分,喀什测控站发现目标,飞船飞入祖国上空。一朵“彩云”出现在广阔的草原上,在1200平方米的主降落伞牵引下,飞船缓缓向预定着陆点飘落。飞船距离地面1米时,反推发动机精确点火。返回舱的速度由8米每秒迅速下降到1米每秒,如同一片羽毛,轻轻地落在草原上。
4时33分,飞船返回舱着陆,航天员报告身体感觉良好。 5时38分,身着航天服的费俊龙自主出舱,聂海胜随后走出,挥动鲜花向搜救人员致意,欢呼声惊醒了草原的黎明。 这一刻,距离神舟六号发射115个小时又32分钟;距杨利伟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后顺利返回两年又22个小时;距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13年又2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