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奈何桥是什么意思?

奈何桥是什么意思?

【概述】 关于此桥,存在两种流行的说法,一种叫做奈河桥,另一种叫做奈何桥。二者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有区别。【奈河桥】  “奈河”,是佛教所说的地狱中的河名。《宣室志》第四卷对此有所记载:“行十余里,至一水,广不数尺,流而西南。
观问习,习曰:‘此俗所谓奈河,其源出地府’。观即视,其水皆血,而腥秽不可近。”因河上有桥,故名“奈河桥”。桥险窄光滑,有日游神、夜游神日夜把守。桥下血河里虫蛇满布,波涛翻滚,腥风扑面。恶人鬼魂堕入河中,就好似《西游记》第十回中的描写:“铜蛇铁狗任争餐,永堕奈河无出路”。
不由让人想到阴间奈河的恐怖。《西游记》第十一回:判官道:陛下,那叫做奈何桥。若到阳间,切须传。  民间传说:人死亡后魂都要过奈河桥,善者有神佛护佑顺利过桥,恶者被打入血河池受罪。《丰都宗教习俗调查》一书对此有过详细的描写:“……桥分三层(或三座),善人的鬼魂可以安全通过上层的桥,善恶兼半者过中间的桥,恶人的鬼魂过下层的桥,多被鬼拦往桥下的污浊的波涛中,被铜蛇铁狗狂咬。
每年香会时,香客争以纸钱或铜板掷入池内,并以炒米撒入池中,以为可以施给饿鬼。许多老年香客,喜欢从上走过,以为走过此桥,死后可以免去过奈河桥之苦。”由此可见,建国前一些善男信女到桥前烧香化纸,施舍钱物的虔诚,只求死后佛能护佑过奈河桥。【与奈何桥相关作品】 有这样一个传说你知道吗?说的是人死后要经过黄泉路,投胎转世要经过奈何桥,奈何桥上有位慈祥的老奶奶叫“孟婆”,不停的在煮着一锅以“遗忘”为调料的汤。
凡是要投胎转世的人必须喝下孟婆煮的汤,喝了这碗孟婆汤,就会将前世的一切忘得干干净净!所以,人总是不记得上辈子的事。 歌曲由刚刚踏上黄泉路的那一刻写开去,一个孤单的灵魂“走”在黄泉路上——脚步轻飘的失去平衡,你在哪里我喊着你的名——用尽全力想要呼唤那个刻骨铭心的名字,却发现,无论如何也发不出声音,无助,极度的无助弥散在字里行间,也萦绕于听者耳畔……孟婆的碗词曲:穆真 演唱:魏佳艺脚步轻飘的失去平衡你在哪里 我喊着你的名可声音来不及扩散便消失的没了踪影踉跄着来到奈何桥前我死也不接孟婆的那只碗我不能忘记你我的甜蜜我不能忘记你我的点点滴滴我要带着今生的记忆在轮回中找到你永生相守抱着你不再分离想起你让我让我心揪揪碎了揪碎了哽住了喉挥起手打翻孟婆的碗落在地碎成两半孟婆她会对我发慈悲不让我魂魄随风飘飞我的爱浓浓将你包围来世相依偎想起你让我让我心揪揪碎了揪碎了哽住了喉挥起手打翻孟婆的碗落在地碎成两半怎么能忘记与你缠绵怎么能丢弃对你牵绊只为能换回那根红线再续一段情缘【奈何桥】  相传有一条路叫黄泉路。
有一条河叫忘川河上有一座桥叫奈何桥。走过奈何桥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望乡台边有个老妇人在卖孟婆汤,忘川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孟婆汤让你忘了一切,三生石记载着你的前世今生。我们走过奈何桥,在望乡台上看最后一眼人间,喝杯忘川水煮,“今生有缘无份”又何必强求?   “孟婆汤”是一个中国的古老传说,这在澜子家一本古书上记载着。
在那个传说中人是生生世世轮回反复的。这一世的终结不过是下一世的起点。生生世世循环的人无法拥有往世的记忆,只因为每个人在转世投胎之前都会在奈何桥上喝下忘记前程往事的孟婆汤。所以,走在奈何桥上时,是一个人最后拥有今世记忆的时候。这一刻,很多人还执着于前世未了的意愿,却又深深明白这些意愿终将无法实现,就会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这也是这座连接各世轮回的桥命名为奈何桥的原因。奈何桥的来历  桥可通神、通仙、通天国,也可以通鬼、通冥府、通地狱。从民间文化的层面看来,桥梁及其象征性甚至更多地被人们用来在人与鬼、生与死之间建立联系或形成过渡与中介。   与“神话”与“仙话”相映成趣的是,中国民间口碑文学中,另有一类独特的“鬼话”。
虽然我们常用“鬼话连篇”,来形容某人所言荒诞不经或不足为信,可是在民间“鬼话”里反复出现的“桥”,却不是偶然的,在我们看来,它并不荒诞。在中国民间信仰里,“鬼”是由于死亡而产生的一类消极的超自然存在。中国各地流传的许多鬼话中,桥梁往往是鬼,尤其是溺死者的鬼魂出没之所。
  那些水死或从桥上跌落水中而死者的鬼魂,总是在桥梁上下或左右桥头,为自己寻找替身者,以便使自己能够托生而转世。在这个意义上,桥梁既是死者的鬼魂脱离阴间,转生到阳世的所在,又是新的死者不断续出,由阳间去冥途的所在,生命与死亡的交替和转化,是以桥为中介而实现的。
在日本,也有冤死者的鬼魂或者怨灵,徘徊于桥上,常在“桥普请”时,弄歪桥板使人落水的说法。   一些心地善良,不忍拖人落水做替身的水鬼,在鬼话中虽然不能马上托身转世为人,却往往能够在冥府升官,或最终总能感动冥府阎王,甚至得到阎王的特许转生为人。
  有一则题为“陆阿唐”的鬼话,说宝山境内练祁河上原本有座陆家桥,桥南为陆家宅,桥北为唐家宅,两姓人共利此桥,故双方协议于每年的三月份要轮流维修此桥。有一年,陆家修桥时,不幸有一人落水成了水鬼。第二年三月,这个水鬼拖唐家修桥者落水为替身,使自己转世回到了阳间。
从此,每年三月修桥时,总要有人落水死亡,人们害怕,遂不敢再修,致使该桥沦于荒废。后来,有一个从唐家入赘陆家,名叫陆阿唐的人,自愿成为替死鬼,让大家放心去修桥。陆阿唐成了水鬼后,不仅不忍心拖他人落水,还在桥下保佑修桥者。于是,他备受陆、唐两姓的奠祭与供性。
后来,凡路过此桥者,均要先在桥头拱手,表示对陆阿唐的尊敬,然后才过桥。每年一度到三月修桥时,人们供奉给陆阿唐的香火便更加兴盛,最后终于惊动了陆、唐两家的“土地”。   土地公上天廷告玉帝后,玉帝封陆阿唐为陆桥的桥神,并赐给他一根打鬼棒。从此以后,陆家桥就更加安全了,即使有落水者也不会被淹死,因为陆阿唐受封为桥神以后,一心为民除害。
有时候,有人被鬼驱赶,但只要跑到桥上,就会受到桥神陆阿唐的保护。   从这则鬼话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生与死之间的联系,还可以看到玉帝与阎王之间的联系、“人柱”与桥神之间的联系,以及桥在两姓人之间形成的联系等等。   有趣的是,有一些关于桥的鬼话里,还常有女鬼在阴间生子,又为婴孩求食于桥上或桥头的情节。
其中有一个故事说,婴孩被命名为桥,后来还中了头名状元。此外,甚至还有阎王命令他的心腹助手阴才,治理水鬼之患,命他为人们搭架浮桥,从而将功赎罪的鬼话。   在有关鬼府丰都的文学描写中,除了梦笔生的《金瓶梅》之外,另一则关于明代名士王世贞游地府的鬼话说,阴府的茶亭王婆,只给出鬼城过桥的人喝茶,而不给过桥进鬼城的人喝。
王世贞来到桥上,但见桥下泛着七色浪花,变幻莫测,他想这大概就是情欲祸水了。王婆以桥下之水煮茶,让投胎之鬼吃了,就会使之情欲迷心,良知顿失。…这则鬼话中的“桥”,或者就是奈何桥的另外一种说法吧。 【奈河桥与奈何桥的区别与联系】1。两种说法的融合混淆  奈何桥的民间信仰在中国由来甚久。
唐人张读所撰《宣室志》上曾提到,奈河出自地府。中国古代向来就有地府与阳间且二者有河流相隔,亡魂须过渡以桥的观念。唐人段成式撰《酉阳杂徂》上提到冥途,便说“……有水东西流,……一桥饰以金碧,过桥北,入一城,……疑即冥司。”后来,传统中国的地府观念与佛教的地狱阎王、来世轮回等观念发生了契合,于是便逐渐形成了现在民间十分普及的奈何及奈何桥的俗信。
约到南宋时,民间的地府传说,逐渐将冥府鬼都确定在四川省的丰都县。此后,历代在丰都鬼府均有营建,其中包括人们常说的阴阳界与奈何桥。丰都鬼府的奈何桥,大概算得上是中国最有名的一座了。   根据人类学家卫惠林先生于1935年刊行的《丰都宗教习俗调查》的记载,在丰都鬼府,通过山门即为大雄殿,殿前有一座石拱桥称作奈何桥,桥下一个石池即为血河池。
此奈何桥东首为地藏殿,西首为血河将军殿,相传奈河是鬼魂要过的第一道关。为了附会这一类的“鬼话”,明代蜀献王朱椿曾在丰都平都山,建造过三座连拱石桥,并称之为奈何桥。据说,旧时香客在渡过这里的奈何桥之前,必先燃香、化纸,求神保佑:而庙内的僧人,又常常故意在其青石桥面涂以桐油,使过桥者经常滑倒,吓个半死,从而可获得更多的香火之钱。
2。重庆·丰都鬼城·奈何桥 名山寥阳殿前,有并列的三座石拱桥。三座桥均建于平地,大小、形制完全相同。每桥宽仅四尺许,两侧护以雕花石栏,桥面略呈弧形,用青石铺砌,两端各有两级踏道。桥下跨一方形池,池底及桥壁均为条石嵌砌。
据资料记载:该桥建于明代洪武年间,为明朝蜀献王朱椿建在寥阳殿前的观瞻物,距今已500余年,后被佛教徒改为“奈河桥”,桥下石池称“血河池”。3。总结归纳  中国各地关于奈何桥的说法,有很多异传。或说阴间有奈河,河上有桥为奈河桥;或说在去阴间的途中有“血水池”、“血污池”、或“血河池”,池上有桥名为奈何桥。
据顾炎武《山东考古录》讲,人们甚至把奈何及奈何桥附会确指为山东泰安附近的一条实在的河流。 由上可见,奈河桥是地道的佛教术语,而奈何桥是中国人的特有产物,是融合了中国人的“地狱”观和佛教转世轮回观的产物。 那么,何时使用奈河桥?何时又使用奈何桥?根据各位网友提供的资料,可以得出未经严格考证的初步结论:如果涉及佛教,且偏重于过桥时要受罪,或是过桥要通过重重考验、若未通过则坠入桥下不能重生,则使用奈河桥,同时奈河桥后面紧跟着的不是望乡台和孟婆婆的汤,而是六道轮回或是无法重生的血水池;如果只是过桥到阴曹地府的阎王殿报道,则使用奈何桥。
虽然过奈何桥依然要受苦,但奈何桥貌似已经弱化了受苦的含义,成了进阴间必经之地,而且强调了尚未进到阴间的半人半鬼的灵魂的无奈和对人间的留恋。奈河桥是没有这层含义的,奈河桥只会让人望而生畏,起到的只是筛选善恶鬼的作用。桥联  关于四川丰都的奈何桥,有两幅桥联分别为:   积德修行,奈何桥易过   贪心造孽,尖刀山难逃   三步跨过奈何桥,知尔是善是恶   一气走通金银道,赐汝发福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