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李鸿章对晚清功劳极大,为何只封了个伯爵?

李鸿章对晚清功劳极大,为何只封了个伯爵?

题主说的大概是同治三年的事。当时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攻克江宁,朝廷论功行赏,李鸿章因为淮军协助湘军攻城有功,加之江苏全境肃清,被封一等肃毅伯。

不过这只是他一生功业的起点,李鸿章那时41岁,37年以后李鸿章病逝,清廷感念他的功劳,追封一等肃毅侯,谥文忠。

一等侯在清朝是汉大臣所能获得的最高爵位,有清一代的汉大臣里,只有曾国藩和李鸿章两个人是一等侯。左宗棠后来也封了侯,不过是二等侯,比这俩人差一点,所以清廷也算没有亏待李鸿章。

异姓不封王是清廷的祖训。清朝的王礼绝百僚,与皇帝相比只差一个宝座了。封一个王理论上等于是皇帝与其分享江山,相当于给公司拉来一个不控股的大股东,对于清王朝这样不死不休、没有退出机制的公司来说,王位就是皇帝的卧榻之侧,给自家兄弟都不放心,更何况异姓。

清初时有三个汉大臣封王,分别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藩之乱时吴三桂和耿精忠谋反,三人的王位都被康熙皇帝褫夺,从那以后,汉人别说封王,连封爵的都难。

重提异姓封王的是咸丰皇帝。

咸丰皇帝是个苦命皇帝。他本来才具和身体都不如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奕訢,但在皇子夺嫡时意外胜出。没想到刚一登基就赶上洪杨之乱这个千年不遇的大征伐,每每夜深人静好梦正酣时,宫里就会传来六百里加急的军报,不是城池丢了就是前线的总督巡抚出缺,令咸丰皇帝苦不堪言。

郁闷之余也向枕边的人发狠说,有朝一日谁灭了发匪,给他一个王爵。这话未见于典籍,但大家都深信不疑。因为传话的是慈安太后,她言之凿凿,煞有介事,不由得你不信。

所以当同治三年江宁克复时,与慈禧一起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一改往日对朝政不甚关心的态度,力主对曾国藩封王。

兹事体大,而且太大了。

恭亲王奕訢和瓜尔佳文祥他们仔细磋商,决定给曾国藩封侯。朝廷名器不能太滥,洪杨平了还有捻匪,捻匪灭了还有西域,如果一次到位则难以为继。尤其是,三藩之乱的教训太深刻了,不能给子孙留下隐患。

江宁克复,意味着洪杨之乱彻底平定了。几百年一遇的一场大乱,死了两三千万人,糜烂东南半壁江山,一朝釐平,简直是山河再造,所以论功行赏也是前所未有的。

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曾国荃封一等威毅伯,曾国荃的老部下、第一个攻入城的萧孚泗封一等男。只不过传说这个萧孚泗一天男爵也没当,城破之日他太兴奋,得了马上风,当天夜里死了。

李鸿章封爵比他们稍晚几天。

曾氏兄弟围攻江宁时,李鸿章按兵不动,在苏州外围观望着。不是他怯战,而是他要成全他老师。

江宁城被围的铁桶一般,城外的湘军士气如虹,傻子也能看出来城破是指日可待。九转丹成之际,他上前凑一手,实际上是分曾九帅的功劳。他李鸿章自领一军,战功赫赫,不差江宁这一役。所以他有意放慢进攻的步伐,不顾军机处反复催他进军的廷寄,转向江苏的边边角角,去找那些零星小股太平军的晦气。

一个月以后,因为协助湘军有功,也因为江苏全境肃清,李鸿章获封一等肃毅伯。

不过李鸿章这个爵位并不安稳,中途还因为他剿捻不利被收回过。好在大清离不开李鸿章这个裱糊匠,在慈禧太后眼里,李鸿章可比曾国藩听话得多,所以李鸿章最后还是封了侯,与他的老师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