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意思?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意思?

这是一首描写春节的小诗,诗人通过描绘新春气象,表达除旧更新的政治理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作者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被提任为宰相后,积极推行新法,以图富国强兵。熙宁七年,新法推行达到了高潮,新春来临,家家户户窗红纸绿,人人欢天喜地,作者顿觉踌躇满志,欣然写下了这首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起句先声夺人,首句表明昨夜除夕已过,今朝元旦光临,人们点燃一挂挂爆竹,热热闹闹地辞别旧岁,迎接吉祥如意的新年。诗的发端,忌平庸,贵突兀,方引人人胜。此诗以春雷骤起般的爆竹声开篇,颇有先声夺人、非同凡响之势。回溯唐代以前,每逢节日或喜庆,是用火烧竹竿爆裂出响声,以为能驱吓山魈魔怪,故称爆竹。而到了王安石生活的宋代,才有了以多层纸张卷火药,与现代产品差不多的爆竹,又称炮仗、鞭炮。

“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的早晨春风没有丝毫寒意,竟是暖烘烘的,人们从芳醇浓烈的屠苏酒中,品尝到了春暖融融。诗人极力写春风之暖,其实也是诗人心中的春意盎然的体现。“屠苏”,是指用阔叶屠苏草浸制的酒。据《荆楚岁时记》所记古时风俗:正月初一,家人以先幼后长之序,共饮屠苏酒。

“春风送暖入屠苏”,使人仿佛目睹亲人团聚时,杯觥交错、欢笑祝福的动人场面。句中一个“入”字,乃画龙点睛之笔。芬芳的春风与宜人的暖意都溶入酒中了,那酒该是多么醇美温馨;不消说饮,又怎能不开怀痛饮!用此“入”字之妙,充分体现了诗歌艺术炼字功夫的高明。

“千门万户瞳瞳日”,第三句中的“瞳瞳”,是形容太阳刚升起时的灼亮光照。千家万户的老百姓,沐浴在新年头一天的灿烂朝晖里,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春色美景。句中省略了“照”“映”、“晒”之类的动词,阳光与尘世不分主词宾词,浑然交融,给人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此句是承转句,承接二两句兴高采烈的氛围,自然转人尾句理性的感悟和总结。

尾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全诗的主旨和精华所在。所谓“新桃”、“旧符”,实际是指新的和旧的“桃符”。《说郛》记古时风俗:元日造桃木板悬于门旁,上写神荼、郁垒(两位神仙)之字,以压邪消灾,便是桃符。这种带有神话迷信色彩的桃符,后来嬗变成了春联和门画,一直盛行到今天,当然表现内容已大不同了。

诗人抓住元日画面上的一个醒目细节———桃符,进行了特写。桃符是春节时家家在一块专制的桃木板上刻的符咒,据说挂在门上可以驱邪避灾。诗的末句把言事推向明理,喻比新的必然代替旧的,写出了诗人对新法的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念。四句平平常常的白描,把爆竹的声响、春风的暖意、屠苏的香醇、晓日的彤赤巧妙地组合在一起,画出了元日特有的生活情趣。寥寥28个字,却表现得有声有色,有景有物,有虚有实,有情有理。由于景物的典型性和思想感情的深刻性,此诗就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审美境界。应该看到,这首诗表面上是写景物风情,实质是在咏时事,是有所寓意和寄托的。

《元日》诗欢呼“总把新桃换旧符”,如果与他矢志改革、推行新法毫无联系,那就太令人匪夷所思了。“新桃”,又何尝不隐喻着卓有成效、利国利民的新法呢!尤其是句首一个“总”字,有“从来”、“一向”、“无一例外”之意,既强调了大千世界新旧更替的规律性,又带有一种严正的批驳口吻,更加大了坚决以新法“换”掉旧规陋法的力度。

“诗言志”。可以肯定,《元日》诗充分寄托着王安石兴利除弊、革故鼎新之宏图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