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生物为什么会死去?
按照如今的科学发现,我们知道,太阳形成于46亿年前的,地球等太阳系的天体是太阳在形成过程中留下的边角碎料所形成的。
地球的运气比较好,恰好在太阳系的宜居带中,不仅如此,地球还有“水”,合适的“大气”等有利于生物生存的条件。当然,很多人会说这个逻辑中存在着“人择原理”。
不过,客观事实就是,地球的生命在起源40亿年前。按照目前主流的科学观点,最早的生命起源于深海的热泉口附近,依赖着深海热泉口的氢离子定向移动来给自己提供能量,这也叫做海底热泉口假说。
不仅如此,这些生物依赖的遗传物质并非是DNA,而是结构更加简单的RNA,这也叫做RNA世界假说。
随后的40亿年来,生物不断地演化,有时候因为地球各种环境的突变,导致生物大规模灭绝,在地球史上著名的大灭绝事件大概有5次。
有时候生物也会迎来大爆发,这时候生物会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大规模的出现,比如:著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适应环境才是王道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生命的演化史有40亿年。可是在这漫长的40亿年内,竟然没有出现过任何一种生物是可以永生的。当然,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灯塔水母。实际上,灯塔水母的“永生”是一个谣传,研究人员所做的实验并不严谨,在正常状态下,灯塔水母还是会死亡的。
因此,最起码如今看来,并不存在所谓的永生生物?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其实要从达尔文说起。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一本著作《物种起源》,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进化论理论。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对于进化论是有误会的。这本质上是翻译问题。“进化论”中的“进”字让会让人觉得,生物的发展是有特定发现的,由低级到高级。
事实上,进化论更准确的翻译应该是演化论。因为生物的发展其实是没有方向性。为什么这么说呢?
达尔文在当时受到了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影响。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在自然条件下,人口会过度增长,但是终究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最终人口只能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不能无限的增长。
达尔文的进化论其实和人口论有异曲同工之妙。达尔文认为,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性,但是资源是有限的,因此,生物其实存在着相互竞争的关系,而生物在遗传过程中,都会有一些变异,这些变异提供了生物的多样性。最后,适应环境的生物在自然选择中有更大的概率被留下来。
也就是说,生物演化的方向其实是自然选择。举个例子,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到了地球上,当时并没有瞬间造成恐龙的大规模灭绝。
而是在随后的100多万年内才逐渐灭绝,或者演化成其他的生物。当时哺乳动物的祖先还很小,而恐龙个头很大,是绝对的霸主。为什么最后是恐龙灭绝了,而哺乳动物的祖先开始称霸了呢?
事实上,就是因为自然选择。环境因为小行星撞地球突变了,恐龙虽然强壮,但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在这样的环境变化下,恐龙很难获取到足够维持自身的能量,所以灭绝了。所以,个头大,强壮反倒成了恐龙的绊脚石。而体型更小的哺乳动物的祖先因为摄取能量小,反而活了下来。所以,对于生物来说,适应环境才是王道。
地球上为什么没有出现永生的动物?
了解上述的内容,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问题“地球上为什么没有出现永生的动物?”
我们要知道,地球的环境是一直在不断地变化的,有时候很冷,有时候又非常热。有时候大规模火山和地震,又有时候被小行星撞击。还曾经有过没有氧气的时代,以及氧气含量巨高的时代。
于是,才有了开头说到的几次生物的大灭绝和物种的大爆发。如果有个物种是永生,那它就需要面对两个尴尬的局面。
首先,它会无限地繁衍,由于不会有个体死亡,这个数量最终会占据整个地球。但是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最终它们整个种群内部还是要争夺资源,这时候抢不到的资源的个体将会因为获取不到充足的能量,最终死亡。所以,按照这个推论下去,它还是会死。要知道,不可能出现不摄取能量,而能永生的动物,因为活着就需要消耗能量,“只消耗,不摄取,还能活着”是不符合能量守恒规律。
其次,由于地球环境经常突变,永生的生物特点是恒定的(毕竟自身不可能再突变了),因此在面对动态变化的地球环境时,还是会因为无法环境而灭绝。曾经的地球霸主三叶虫,在地球上混了好几亿年,还不是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灭绝。
从上面讲述的,我们就会发现,其实生命要延续,要依靠的是多样性,因为只有具备了多样性,才能在自然选择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多样性这需要依靠突变。可是,突变都是要依靠遗传,也就是一次次的繁衍。因此,在这40亿年中,生物依靠的是繁衍和突变,来应对动态变化的环境。
因此,对于一个物种而言,个体的永生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也不可能实现永生。只有整个种群不断地演化,并不断适应环境,才能整个种群长久的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