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是何含义?
1、这三种人是庄子最高理想的人。他们能达于逍遥游(“得至美而游乎至乐”)。
在《庄子-齐物论》中有注脚:“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2、按名家陈鼓应的说法:
至人、神人、圣人三者名异实同。名是实的影子,世人汲汲于功名,是贪欲的表现。神人容态安然、具有超越精神、和精神定力,神人的心灵独在自足,不为外境牵绕,以开放的心灵,与宇宙万物和谐交感而冥合一体。
一曲之士,小成之人的心灵凝滞,见识不出世俗常识的层面,他们对于礼教世界的满足和赞美,犹如小麻雀自得于一方。在宋荣子看来,世俗的人,汲汲于一己的浮名虚誉,如同麻雀跳跃于蓬蒿艾草之间。宋荣子能超越世俗是非毁誉的标准,把真我的存在和世界的物议划分开来。他是有主体性的人,以本心为重,把握真实的自我,肯定内在实德在己,超迈特行,孑然独遣其生命的风格,不同凡响。
列子飞翔太空,高蹈自在,飘然神态达于虚灵境界。他能超脱俗世,免于行事之累,超出一般人所斤斤计较的富贵利禄之外。
然而,庄子对于宋荣子、列子仍有不足,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天地之正”,即是天地的正道,亦即天地的法则,乃万物之性,自然规律。至人游处于天地之间,其精神和宇宙一体化;自我无穷开放,向内打通自己,向外与他人他物相感通、相融合。达到这种境界,彼此的扦格可化除,物象的界限可消解,时空的限制无复感觉。至人是个自由的超越者。他人从形相世界的拘限中超脱出来,而获得大解放,达到无待的境界——心灵无穷的开放,与外物相冥合。如此,则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随遇而安,自由自在。
“至人无己”,并非没有自我,乃是超越偏执的我。这里的己,乃是为功名所捆住的己。无功、无名即是扬弃世俗价值的左右,无己亦即超脱世俗价值所左右的自己。因而,“至人无己”,即至人去除形骸、智巧、嗜欲所困住的小我,扬弃世俗价值所拘系的小我,是自己从狭窄的局限中提升出来,而成其大我。至人所通向的大我,非生理我,非家庭我,亦非社会我,乃是宇宙我——即是达于天地境界的我,与万物相感通、相融合的我。庄子与儒道两家精神不同,他们的克己多有粘缚感,多从克欲处下功夫,其结果是长期在欲念的绞缠中大转,弄得人生干枯鄙陋。无己使人从智巧欲念中提升出来而精神上达,使人遮拔俗情而臻至“太上忘情”之境。“克己”往往导致闭塞的人生,“无己”则产生开放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