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罗贯中要丑化曹操、美化刘备、神话诸葛亮?
罗贯中写了千古名著《三国演义》,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爱不释手,津津乐道。不过,这部名著也引起了了后世很大的争议,就是《三国演义》所写的历史人物,明显地丑化曹操、美化刘备、神话诸葛亮。这些人物和历史上本来的形象,明显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罗贯中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罗贯中)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的是,《三国演义》里写的文学形象,和真实的历史人物是不完全一样的,《三国演义》是一种农文学塑造。
我们这里必须要注意的是,古人所讲的文学,和我们今天的人所讲的文学,有明显的不同。今天我们讲文学,小说是老大。可是古人反而把小说放在不值一谈的地位。小说这个“小”字,就表明了古代的态度。我们今天讲散文,说什么“先秦散文”“唐宋散文八大家”之类,其实古代根本就没有“散文”这种东西。古人的诗歌是他们的正统文章。但如果今天我们的学生在参加高考的时候写诗,估计阅卷老师不知道该怎么改。
既然“文学”这个概念,我们和古人有很大的区别,那么,文学的规则在古人那里也是不一样的。当我们说,我们的历史小说要进行“形象塑造”,实现“艺术真实”的时候,实际上古人并不是这样考虑的。
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罗贯中写的这个《三国演义》,实际上并不是罗贯中的独创,他不过是对民间说书人所讲的三国故事,以及当时流传的那些三国史话的一个收集和整理,再加上自己的创造。可以说,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民间说书人口中的曹操、刘备、诸葛亮就已经和史书上的形象有了很大的不同了。
(曹操)
那么,为什么民间说书人要丑化曹操、美化刘备、神话诸葛亮呢?
实际上,所谓的丑化、美化、神话,不过也就是概念化而已。从古至今,从小孩开始,我们对人的判断,就分为好人和坏人两部分。朝廷中的大臣,也因此把他们分成忠臣和奸臣两部分。而且,好人的身边必然有坏人,忠臣的身边必然有奸臣。杨业是忠臣,潘仁美必然是奸臣。就算历史上的潘美不是,也要把他塑造成那样的形象。
也就是说,曹操不幸成了坏人,成了奸臣。
除此以外,古代说书人要想把书讲得精彩,要有人听,要有人给钱,就不能按照历史的原样来。因为历史的原样并不精彩,按照历史的原样来,没人听。因此,就必须对人物作“形象化”处理,对其某种特质进行集中和拔高。
那么,有人又会说了,就算说书人必须分出一个好人还是坏人,奸臣还是忠臣,必须对人物的特质进行集中拔高,为什么却把曹操塑造成奸臣、坏人,把刘备、诸葛亮塑造成忠臣、好人呢?
(刘备)
有个伟人说过,在阶级社会里,统治者的思想,就是普通民众的思想。那些说书人虽然都居于社会底层,是被统治者,是普通民众。但是,他们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其实是统治者的思想。
古代统治者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求整个社会要维护一种秩序,那就是臣子该有个臣子的样子,君王该有个君王的样子。
曹操无疑是个臣子,可是后来,他的曹氏家族取代了汉家江山。按照我们今天的观点,当领导就该能人上。但古代不是这么认识的。古人认为,汉家江山延续了四百多年,就算汉献帝再没本事,他也理所当然是天子。曹操对朝廷的事情大包大揽,汉家江山变成曹家江山,这就不对。曹操这个人,就是奸臣。
刘备被美化,无非也就是因为他是汉家后代。如果汉献帝无能,刘备继承汉献帝的皇位,那也是非常恰当的。所以,刘备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对的。
诸葛亮只是个政治家,但因为诸葛亮是一个忠臣,他一生没有像曹操那样,谋求权力的转移,因此,诸葛亮这样的人,做什么事都是对的。他发动了五次北伐战争。这五次北伐虽然劳而无功,但是在说书人的嘴里,他却成了军事天才。除了是杰出讹政治家,还是杰出的军事家。他也就这么被神话了。
所以说,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诸葛亮,乃至关羽,他们被“异化”的根据,都是根据所谓的“忠奸”标准。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