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黄婉秋患癌病逝,她身上那个最大的争议,还没解开 视点
“你发癫,别人问地下你答天”,这是在网上很流行一句台词梗,出自电影《刘三姐》。
电影中,“刘三姐”是一位砍柴女,与其他劳力不同的是,她敢于用山歌反抗地主,处处都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资料图片)因为“刘三姐”长得好、唱得好,台词也立意深刻,所以连人带电影从1960年火到了现在。
电影里的“刘三姐”不会老去,戏外的主演已是暮年老人。
3月4日,影视圈传来噩耗,“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患癌病逝,享年80岁。
黄婉秋与陈晓旭、游本昌一样,将角色演成了自己的独家角色,不管后来还有多少人演“刘三姐”,观众也只认她一个。
但黄婉秋与“刘三姐”之间,存在着许多争议。
在电影开拍前,剧组在全广西范围内招募演员,力求找到最合适的人选。
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有3位女演员成为“刘三姐”的候选人,分别是傅锦华、尹羲和黄小曼,而黄婉秋接到的角色是“小舟妹”。
在3位候选人中,傅锦华既能唱又能演,很快就被确认为“刘三姐”的演员,拍摄了一段样片去送审。
但广西方面认为傅锦华长相凌厉、嘴巴太大,上镜不好看,要求换一位演员。
电影即将开拍,却迟迟找不到合适的演员,正在导演一筹莫展之际,饰演“小舟女”的黄婉秋走进了导演的视野。
那时的黄婉秋才17岁,长相甜美充满灵气,眼里又有一股韧劲,扮上造型后不输明星,是“刘三姐”的不二人选。
上镜人选是确定好了,但黄婉秋的唱功不如傅锦华,普通话不标准,也不习水性,这可麻烦了。
最终,导演决定将角色划一为四,让不同的人负责不同的部分,最终组合到一起。
黄婉秋负责表演,展现了“刘三姐”的甜美灵动、外柔内刚;
傅锦华负责演唱,给“刘三姐”的歌喉打动人心;
张桂兰负责配音,让“刘三姐”更添魅力;
关秀是动作替身,完成了“我落石崖顺水漂”的危险动作。
四人合一,才造就了观众心中最美的“刘三姐”。
从另一种层面来说,黄婉秋也是她们三人的“脸替”。
《刘三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内地火到香港,又一路火到东南亚,主演黄婉秋也一夜而红。
黄婉秋在此后也出演了其他剧目,但观众还是最喜欢她的“刘三姐”,最终她放弃尝试其他角色,建立了“刘三姐集团”,带领子孙后代发扬“刘三姐文化”。
而电影上映45年后,傅锦华才得到了中国电影歌曲的“优秀演唱奖”。
2013年,傅锦华因病去世,享年75岁。
张桂兰习惯了“默默无闻”,她做了一辈子幕后配音工作,为电视剧《阿信》配音,最终于2001年逝世,享年67岁。
而替身演员关秀就更低调了,在影片中她都没有一个正面镜头,至今都没人知道她长什么样。
因此,有不少观众都为傅锦华等人抱不平,认为黄婉华抢了其余三人的风头。
毕竟《刘三姐》是一部风光音乐片,傅锦华的歌声就是最大的卖点,而最后的光环全落到了黄婉秋的头上。
但说实话,这怪不了演员们。
傅锦华退居幕后,黄婉秋被推上台前,都是由导演决定的。演员的职责就是服从与执行,大家各司其职,才能给观众带来最好的作品。
与其说是黄婉秋抢了其余三位演员的风头,不如说是行业和舆论“抹杀”了傅锦华等人的功绩。
如果从影片上映开始,剧方就强调傅锦华等人的努力,媒体就均衡报道4位“三姐”,那么也不会造成这种误解。
国内的文娱行业总是追求“完美主义”,宁愿让十个人的行为都完美一致,也不愿意展现出一个人的个人风采。
就好比新闻联播的女主持人们,不管年龄大小,她们都戴着假发套,避免呈现出个人特质。
另一种追求完美的表现,就是宁愿看脸,也不看实力。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扎着双马尾的林妙可领唱《歌唱祖国》,将全场的气氛推向了顶峰。
由于长相甜美、歌声纯净,林妙可立刻受到了来自全世界的关注,被誉为“国内第一童星”也不为过。
可爆红不过短短几天,奥运会的音乐总监就在接受采访时说漏嘴,曝光了这起“假唱”。
台上的形象属于林妙可,外放的声音却属于杨沛宜,只因杨沛宜换牙成了“缺牙巴”,形象不好。
“假唱”风波发酵得越来越严重,外界也一致认为是林妙可“偷”走了杨沛宜的高光时刻。
但说实话,节目和演员都是导演一手安排的,这两个几岁的小孩子又能说什么呢?
“偷”走杨沛宜风光人生的不是林妙可,而是追去完美主义的行业,和只聚焦主角、忽略幕后人员的媒体。
说的直白点,行业不相信眼泪,只相信利益。
《刘三姐》剧组为了呈现出最好的效果,“牺牲”了傅锦华等人;新闻联播为了呈现专业性,“牺牲”了主持人的个人特质;奥运会为了力求完美,“牺牲”了杨沛宜。
而这些“牺牲”对当事人的负面影响,就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了。
以上的这些“牺牲”,在道理上是说得通的,这都是为了给观众呈现出最好的效果嘛!
但有的“牺牲”就很冰冷无情了,不为观众,只为利益。
“套马的汉子,你威武雄壮”,一首《套马杆》让蒙古族歌手乌兰托娅火遍大江南北,成了草原“情歌天后”。
乌兰托娅走红后,跟公司的合约也到期了,她没有选择续约,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身份”。
公司另找来一位女歌手,取艺名为“乌兰图雅”,从名字到妆容,都全力模仿乌兰托娅。
公司的一招“移花接木”,将乌兰托娅的功劳全部揽到了乌兰图雅身上,而事实是乌兰图雅连高音都唱不上去。
每次唱到“汉子”两字时,乌兰图雅就会以互动的形式移开麦克风,让观众帮她唱,因此也有了“躲汉子专业户”的名号。
就这样一路“躲汉子”,乌兰图雅当上了《星光大道》《中华好民歌》的评委,多次登上春晚,还在去年获得了“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乌兰图雅的成就值得恭喜,但也挺讽刺的。
反观乌兰托娅,被公司夺走身份5年后,她终于通过法律手段赢回了《套马杆》的演唱权,但此时谁还记得《套马杆》背后那个歌手,是叫托娅而不是图雅呢?
演员、歌手为作品牺牲,是行业内默认的“潜规则”,在以前的影视圈内,这种“自愿牺牲”比比皆是。(其实生活中也是如此)
到了现在,大家愿意为作品牺牲,但也不想轻易抹杀个人的付出,集体和个人的两种思想相互争辩,才会引发诸如“黄婉秋抢风头”的争议。
对于这种争议,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