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女+布拉德皮特,我们都做了一场电影梦
虽说这两年从国产剧《狂飙》,到韩剧《黑暗荣耀》,再到美剧《最后生还者》,今年刚开年,全球电视剧市场就是相当热闹,各个题材、各个国家的优质作品可以说是层出不穷。
但是电影呢,好像这两年因为流媒体、网剧、电视剧的盛行,我们很久都没有在大荧幕上看到一部从视觉效果到心灵上都震撼、回荡不已的电影了。
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2》看得出是要造就出一个阿凡达宇宙世界,当詹姆斯开始遥望更遥远的未来时,我们能感受到是一种技术层面的电影式的感动 :绝对政治正确的诉求,过于杂糅的科幻元素,刻板的人设;然后,3D特效、华美的世界观与艺术渲染,依然能使得我们被触手可及的美丽而心动,在肆意酣畅的奔跑飞翔中沉醉,仍被生命的纯净本真和神秘幽深所折服;
(资料图片)《阿凡达》更多的是关乎电影的工业与技术层面;
而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名导们也开始怀念起了电影的黄金时代,比如史蒂夫斯皮尔伯格今年的冲奥之作——《造梦之家》,松散的聚焦于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展现一个男孩是如何成长为一个电影名导的对于家庭、梦想、友谊和爱情的困惑与忧伤;五岁时看到玩具火车撞击的镜头,剩下的70多年的人生都奉献给了电影。那些关于电影的激情、回忆,好像陪伴着一生的太阳,随着地平线向下一沉,从此前途一片光明。
在两手之间,我们能触碰的是光影的投射;当电影院的暗下来,电影是唯一的光。
“鬼才”昆汀的《好莱坞往事》,也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永远难忘的黄金时代。谁不会为了第一次参演电影的玛格特罗比,买了票之后在电影院看着周围人为了自己的表演而发笑,像孩子般的笑颜所感动。这就是电影的魅力——现实世界是如此糟糕,但还好有电影,帮我们逃离。
今年又有一部《爱乐之城》的导演关于电影的新作——《巴比伦》,依然是如痴如醉的爵士乐,让人怀念的风起云涌的电影黄金时代;一个金粉色走向蒙太奇中黑白色彩,由盛向衰的故事。我们依然会被电影,看电影的人,那些电影中的人所感动。
本片聚焦于1920年代的早期好莱坞,电影工业从默片发展到有声电影时代的过渡时期。本片聚焦于一对男女主角的事业与情感,并且追随了这一时期其他三位虚拟角色的起起落落;他们都有各自的历史原型。
1926年的洛杉矶,墨西哥移民Manny作为打杂工来到Kinoscope制片厂高管举办的放荡狂野的排队工作,在这里他邂逅了来自新泽西底层的进犯女孩Nellie LaRoy;她刚来到洛杉矶,狂放粗鲁,却又野心勃勃,希望在好莱坞成为一个电影明星,而Manny也对她一见钟情。
参加这场派对的还有当时已经名声大噪的中年男演员Jack Conard和华裔女演员朱菲,还有尚在打拼的非洲裔爵士小号手Sidney。在排队上,Manny还结识了Jack,并在后者的引荐下来到了电影的拍摄现场工作,并因其国人的工作表现而受人赏识。同时,在片场的另一边,Nelie也因为其惊艳的舞蹈和表演而被发掘,拍摄了一部让她声名鹊起的无声电影。
在后来的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上映,这永远地改变了电影工业和好莱坞的格局。Manny把握住了时代的机会,逐渐成长,成为了电影制片人;Nellie却因为自我放纵,无法在跟上有声时代的不乏,逐渐沉沦,被制片厂要求强制改变。Jack因其表演能力已不再适合有声时代,进入了备受煎熬的中年和事业双重危机。朱菲因为其同性恋身份,无法再被日渐保守的好莱坞报童。SIdeny成为了黑人爵士音乐片的演员,却被要求“把脸涂得更黑”以迎合刻板印象。
在此之后,五个人的命运都急转直下。声貌诡异、行为变态的洛杉矶的黑帮头目James Mckay因Neillie欠下的赌债突然介入,打断了Manny的美好人生,电影也在此时进入一种黑暗的氛围。好莱坞的黄金时代,似乎在此逐渐消逝。那些曾经在影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人,也在变革的阵痛中被历史抛弃,在时光流转之下被世人遗忘。
这些年,各位导演们都爱拍“关于电影的电影:而这部《巴比伦》确实拍出了一种璀璨、纸醉金迷、蓬勃发展的那种高饱和的自我沉浸的复古又迷人的光辉色彩;
一开场的长镜头+爵士乐,各色肉体、在泛着金粉色光辉的趴体上舞动的场景,真是有一种黄金时代的酒池肉林和纸醉金迷的迷人。玛格特罗比穿着红色开叉连衣裙金发披肩在这场盛大的派对里舞动,就好像具象化的黄金时代的好莱坞,璀璨、迷乱又自滞;有一种电影式的纯真,正如片名《巴比伦》华美中带着壮烈,还有落幕时的无尽唏嘘。
导演用一种庞大的历史眼光与复古质感再现了无声电影时代,一部电影是如何不易又伟大的诞生的:一比一复刻的兵荒马乱的战争场面;机器坏损必须开着急救车趁着日落之前送回来的胶卷机器,泛着金光的沙场……
即使是混乱的、永远未知下一刻会怎样的、人人紧张又暴躁的片场。但山顶落日时的吻戏,那一枚恰好落在演员肩头的蝴蝶,依然会让所有在场的高雅或粗鄙之人所感动。这就是电影,不仅是视听上,更是一种心灵上的动容。它打破了现实与幻想的边界,让我们沉浸在一种真实的幻梦中不愿醒来。
达米恩的电影之残酷在于,前半段呈现了一种黄金时代如美梦般的不真实的让人不想离开:lalaland里的爵士乐时代,爆裂鼓手里的亢奋热爱与愤怒,以及《巴比伦》里无声默片与黑白光影里让人沉沦的幻梦感。
而故事的急转直下,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盛极必衰“,让我们开始怀念时,我们便得知,一个时代结束了。还有什么比一场必须要醒来的美梦,更让人可惜、失落又无比怀念的呢?
而《巴比伦》就如同浮华的古巴比伦下的尸骨,在辉煌的黄金时代下,一场不舍、无可奈何的泪流满面的告别?就好像去描绘一场电影结尾时的失落,不舍却依然沉浸其中。
在风流簇拥的风光不再后,皮特在宴会厅偶遇了多年不见的老友,给了青涩侍者一笔慷慨的小费后,随着爵士乐回到房间,在落幕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玛格特罗比饰演的Neille经历了从乡下女孩到电影明星,再因为疯狂撕裂的性格被追杀到走头无头跑进舞厅后,与心爱的男人相拥着私定终身后,又深觉不能离开洛杉矶这个她一生热爱的造梦之地,在黑夜的寂静里不告而别,独自小哼着个走进夜色里;
而墨西哥裔的导演终于在荒诞癫狂、璀璨腐烂的趴体散场后;在结束了一生热爱的事业、痛失此生最爱的女人后,所有的疯狂热烈孤独空虚全部归于平静后,又回到了漆黑的影院里,为一场幻梦般的电影再次落泪。
达米恩在最后将长镜头华美的转移,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的我们,看见的是在电影里看电影的他们。他们或许聚精会神,或许正和恋爱接吻,或许吓得用手指捂住眼睛,或许为了那一场光影的幻梦而泪流满面。
好莱坞从来不缺的是彻夜的趴体,与走入趴体里荒诞庞大又怪诞的大象,但最终让我们走进影院里泪流满面的是轻柔的《雨中曲》。
我们都曾期待去解救某个人,但其实到最后渴望被解救的依然是我们自己。可惜我们从未遇到这样的人,最后解救我们的是电影……
看电影的人在看在看电影的人,在最后的蒙太奇里,我们回忆起电影最初的感动,也品尝着当下带来的感受。我们都做了一场美梦,梦的名字叫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