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新资讯:《满江红》: 小人物的“壮怀激烈”
本文转自:生活报
资料片
(相关资料图)作者公众号
生活报首席评论员 静伟
记得郭德纲说过:“一个好的相声演员,知道什么时候让你笑,什么时候让你安静听,什么时候鼓掌,这是高科技。”而毫无疑问,张艺谋就是这样讲故事的高手,一部《满江红》,结构精巧,节奏紧凑,演员的表演和台词,也总能恰到好处地击中你的笑点和泪点,影片演得行云流水,观众看得酣畅淋漓,就俩字:过瘾。
看完影片,我最大的感慨就是,一个故事的好坏,真的得看谁来讲,感觉对了,就什么都对,如果稍微拿捏不准,或者换个人来拍,像《满江红》讲述的这样一个其实经不起太多推敲的故事,很容易沦为一部烂片。但张艺谋却用他独特的叙事节奏,和精准的选角用角,硬是把观众“拽”进了剧情之中,跟着进程跌宕起伏,随着人物喜怒哀乐。虽然没有做到张艺谋事先设想的“一镜到底”,但依然能够一气呵成。
影片说是悬疑,但却用不上太多推理,基本上就是一个人牵出另一个人,一件事扯出另一件事,拔出萝卜带出泥,泥里还有一个土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去山西的时候游王家大院、乔家大院,你就跟着导游的解说走就行。不用带太多的脑子,只用带一双贪婪的眼和一颗好奇的心就可以了。而兵卒在深宅大院一次次疾走穿行的俯拍视角,和相伴着的声音高亢、紧锣密鼓的“摇滚豫剧”,不仅烘托着整部剧的紧张气氛,更是起到了穿针引线的“过场”作用,把故事“缝”得很瓷实。
张艺谋对于演员的使用,可以说恰到好处。尤其是沈腾、岳云鹏这样的喜剧演员,表演上尺寸、火候稍有拿捏不准,就很容易让人出戏。但他们在这部片中,既发挥出了本人的特色,又表现得颇为克制,很多让观众爆笑的梗,也不是刻意炮制,而是在具体语境中顺其自然抛出来的,让人忍俊不禁。而且,剧中人物的性格设置都非常饱满丰富,且随着剧情有变化进展。张大的狡中见义,孙均的由冷渐热,武义淳的似蠢实奸,秦桧的阴中有虚,何立的笑里藏刀,都被演绎得活灵活现,让人物在故事中,有血有肉地“立”了起来,“活”了起来。
《满江红》的叙事手法,颇有些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的意蕴,齐白石的这幅水墨画,几只蝌蚪就可以让你想见十里蛙鸣。张艺谋的《满江红》,亦是处处说岳飞,而不见岳飞;时时讽赵构,亦不见赵构。但你却可以从小兵张大这样的小人物身上,感受到岳飞的壮怀激烈,和其在人心中的位置;亦可从秦桧、何立这些反面角色那里,领略到赵构的阴诡狠辣,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的历史深意。
“真假秦桧”的设计,尤其是假秦桧被逼当着全军上下背诵《满江红》的桥段亦是精妙,让人拍案叫绝,这才真的是画龙点睛之笔,让前面所有的铺垫至此都有了着落,也让观众的情绪至此得到一个瞬间的抒发。其实,当假秦桧情绪饱满地背诵《满江红》时,我内心是有些诧异的,因为即使是被逼无奈,他也不用这么投入感情啊?当时我想的是,张艺谋是想表现,纵然奸诈如秦桧,内心也是知道岳飞无辜,在看到《满江红》的满纸浩然正气的词句面前,也会感到深深的忏悔和震撼。但这个弯会拐得有些大,不符合秦桧的历史人设,也会让很多观众接受不了。所以,用秦桧替身这个“镜像”,就一通百通了,让我们看到,即使身为秦桧的傀儡,也有忠奸善恶之辨,也有良知觉醒之时。
那么,死了这么多人,就为了一首词的传世,值吗?或许别的诗词不值,但《满江红》一定值,不管它是不是岳飞的原作,其词中所传递出的家国情怀、英雄气概,都已深深地渗入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血脉。而张艺谋的这部电影,就是通过小兵、马夫、舞姬这些“贩夫走卒”之辈,对于这样一首词的执念和牺牲,来告诉我们《满江红》这首词有多么伟大,对于我们又是何等重要。
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人与政权的斗争,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张大、孙均等人做的,就是一场抢夺记忆、对抗遗忘的壮举。我看有一篇评论说得非常好:“《满江红》是不会自动流传下去的,不会有一个历史的天使来主持公道。拯救消失的声音与记忆、反抗篡改、记取真相和历史,需要张大们,和他们所代表的我们。”
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历史本就是记忆和想象的混合体,只要其中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是真实的、有力的,就足以打动世人,抚慰人心。
相信很多观众,都会被全军复诵《满江红》的场面所感动,所震撼,这虽然不是历史真实,但却是我们的情感真实。在我们漫长的历史岁月,不仅有岳飞这样的大英雄“怒发冲冠”,也有张大、孙均这样小人物的“壮怀激烈”,他们都和《满江红》这首词一样,不该被尘埋和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