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要点分析《万里归途》,还原宗大伟的原型没有畏惧,没有退缩
2021年以抗美援朝为主题的电影《长津湖》,一举打破30多项纪录,以30.9亿票房领跑国庆档电影榜,凭借总票房57.75亿元,成为超越《战狼2》至今仍是华语影史第一。
片中,七连指导员梅生那句“希望下一代,能够生长在一个没有硝烟的年代!”更是催人泪下。
然而,都说希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正如今年国庆节,首部反映共和国外交人员参与撤侨的影片《万里归途》所折射的那样,陷入战乱国家的123名中国同胞,能否安全脱身成为一段让人惊心动魄的生死历程。让人们再次体会到回家的道路,有时充满了荆棘。
1999年3月下旬,当北约轰炸南联盟,炸弹的爆炸声震耳欲聋之际,一位自费留学的女学生,在我国驻南大使帮助下平安回国,见到母亲相拥相泣之后,感慨的说:“不打仗多好!”
实际上,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影片《万里归途》外交官宗大伟;是有真实的人物原型,1999年3月在硝烟中南斯拉夫,为救同胞与死神搏斗的潘占林大使就是其中的一位。那么对比影片,潘大使当年又面临怎样的艰难险阻?我们不妨从以下四个要点,进行深度分析。
1真实的情节
根据权威史料《战火中的外交官》记载,1999年3月25日清晨,驻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中国使馆领事部刚刚开门时,立刻涌进300多名当地华人。他们急切要求使馆提供撤离到第三国的证明以及其他方面的帮助。
据潘占林事后回忆:用《沙家浜》的戏词来说“风声紧,雨意浓”局面是那样的紧迫。其实,早在北约发动大规模空袭前,潘占林已经明显感觉到,这次开战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架式。
比起影片,外交官宗大伟与新手成朗为了搭救陷于绝境,网络和手机信号彻底中断联系的123名中国同胞 ,深入火线在沙漠中搜寻不同的是,当时在南境内当地华人,要比电影中的这段情节幸运多了,
空袭前,当地电台、电视台,与外界联系的电话都还是一切正常,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由于绝大部分华人根本听不懂塞尔维亚语,无法及时了解到战前局面严峻性。
为此,潘占林专门为当地华人召开两次“吹风会”;我国驻南使馆更是印发南斯拉夫相关法律规定、防空袭知识等材料分发下去。
另外,领事部还专门开设了一条热线服务电话,由使馆负责领事工作的专人负责,24小时开机,随时向华人提供咨询;并且在空袭前7小时,潘占林安排送走一批撤退人员前往我国驻罗马尼亚使馆暂住一时,但是事态的发展很快出乎了潘占林的预料。
1999年3月24日当地时间晚上8点,北京时间凌晨3点,北约在没有得到联合国授权情况下,悍然向南斯拉夫发动了代号“盟军行动”第一轮空袭。
在首轮空袭中,北约出动包括美军B-2轰炸机,F-117夜鹰隐形战机在内上百架战机;向南斯拉夫境内发射了100多枚战斧式巡航导弹、卫星制导空对地导弹,以及大量激光制导炸弹。
空袭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美元;导致2500多人丧生,12500多人受伤。
在空袭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来办理签证和寻求帮助的华人更是纷至沓来。
2真实的遭遇
在片中,驻怒米亚大使”一等秘书章宁执行任务时不幸遇难,他的妻子,女影星殷桃饰演白婳,在得知丈夫遇难的消息以后将悲伤埋在心里,勇敢成为123人撤侨队伍的领军人物。
然而,在这支队伍中,由演员王迅饰演的刘明辉,成为惊慌失措、传播悲观、失望情绪的代表,让人印象深刻。都说影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其实,不仅仅有真实的外交官,还有真实的类似遭遇。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9年3月24号到3月27号,北约出动了飞机500架次,发射了250至300枚导弹,袭击了南境内七个地区约90个军事目标。
在这场持续78天的大规模轰炸中,北约共出动1150架次战机,实施2300余次空袭,投放臭名远扬的贫铀弹在内,累计近42万枚、总计达22000吨的炸弹。
在前所未有的空前轰炸的局面下,当地华人的情绪普遍出现了波动,有的将忙碌的大使馆工作人员当成了发泄对象,将内心的不满和压抑大声宣泄出来;更有少数分子造谣惑众,说什么使馆人员要撤走不管华人了,甚至鼓动不明真相的华人要截飞机、占使馆。
这也是李雪健老师饰演的大使,在电视中坚定地表示:“祖国不会放弃任何一位同胞,我们一定带大家回家。”原始出处之一。同时也是电影《万里归途》最具经典的一幕,更是每一次海外撤侨行动中,祖国和驻外各个使领馆人员对海外侨胞的庄严承诺。
事后,当地大多数华人纷纷表示,“只要使馆在,我们就放心了。”
3真实的感情
就像影片中,热切盼望孩子降生幸福时刻到来的宗大伟一样,潘占林大使也是一位平凡的丈夫;虽然他的年龄要比影片中宗大伟大得多,但也有自己的妻子和心爱的儿子。
1999年3月25日深夜12点,当潘占林在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渡过最忙碌的一天,刚刚回到自己的官邸,准备调整情绪时,突然身边的座机电话响了起来。
潘占林顿时感到了困惑,因为知道这个电话号码的人根本没有几个,更何况在北约开始大规模轰炸后,几乎所有的电话都中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究竟是谁打来的电话呢?
当潘占林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拿起电话听筒时,耳边竟然传来了儿子那局促不安的声音。原来,为了打通这个电话,平常从来不给在海外工作父母打电话的他,居然用了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才打通外界很少知道的电话号码。
当儿子询问身为父亲的潘占林近况,并提醒他注意安全时说了这样一句话:“炸弹是不长眼睛的,你得多加小心……”话还没说完,这个从不在父母面前掉眼泪的男子汉,声音呜咽了起来。反而是临危不惧的潘占林劝起了自己的儿子,让他安心。
4真实的撤侨
与片中面对叛军的枪口,困难责任一肩挑,过边境时,足智多谋确保同胞安全过关的宗大伟略有不同的是,潘占林当年组织的撤侨行动,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达到了事无巨细的程度。
据资料记载,在北约不分昼夜的狂轰滥炸下,当时登记准备离开南斯拉夫的华人约有400人之多。然而,麻烦的是,当时大使馆内根本没有那多车辆进行撤侨,怎么办?
所幸大使馆办公室主任刘锦荣想到一个好办法,临时启用南斯拉夫已经封闭机场里,专门运送乘客的机场大轿车,担任撤侨的运送任务。这下车辆倒是有了,但是问题才刚刚开始。
组织如此庞大的车队撤侨,安全问题怎样保障呢?
当撤侨车队过关离开边境可能遇到一系列麻烦的关键时刻,又是潘占林亲自出面,打通所有节点,最终,1999年4月3日清晨,总计211名华人安全的乘上开往罗马尼亚的汽车。
在清晨的晨曦之中,潘占林与带着行李、携带家眷、热泪盈眶准备登车的华人,一一告别后,才回到了使馆。
那些身处战火险境的我国外交工作人员,为何能从容不迫成功组织撤侨行动呢?用潘占林的话说:“没有畏惧,没有退缩。因为他们心里装着两个神圣的字眼:祖国。”
当影片《万里归途》刻画了宗大伟这一外交官经典形象,让广大观众为之动容的时候,我们不应忘记像潘占林大使那样许许多多的默默无闻外交人员;为远在他乡的国人提供那最有安全感的保障,而得默默地工作着。
#电影万里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