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天天消息!《三体》终于下证,但观众还在乎吗?

天天消息!《三体》终于下证,但观众还在乎吗?

在动画版《三体》豆瓣评分跌破5的第一天,剧版《三体》过审了。

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开信息显示,昨天,电视剧《三体》已获发行许可证。有人预计,这部剧将于本月中旬在腾讯视频上线。

如此重磅消息落地,却没有激起想象中的热度。虽然也上了热搜,但却连前10都没挤进去,微博娱乐榜热搜最高排名更是只有21名。微博超话的热评第一,甚至出现了“不要期待,不要期待,不要期待”的玩梗式呐喊三连。


(资料图片)

不可否认,作为昔日观众最为期待的国民IP之一,《三体》始终备受关注。《三体》动画播放量单日破亿,足以证明它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

然而,它让人等的时间太久了。自2015年传出影视化消息,如今已有八年之久。观众的耐心已经被“一鸽再鸽”的上线时间消耗殆尽了。

更遑论,动画版《三体》带来的负面影响仍然萦绕在这个IP的上方。没有人能够打包票,它一定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

01

不要拍摄!不要拍摄!不要拍摄!

从昔日游族影业宣布要拍影版《三体》时,就有书粉发出了呐喊和疾呼。如今看来,这种“拒绝”,显然是有道理的。

2015年,是国产电影蓬勃发展的一年,那一年,开启了中国电影的“镀金时代”。

当年票房最高的电影是《捉妖记》,国产电影票房首次突破20亿元。象征着电影重工业体系(行业将以发展特效与技术为中心的电影称为重工业电影)成果的《寻龙诀》,也收获了观众的青睐。

但《三体》的拍摄之难,似乎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不说影版至今难产,近日上线的动画,也没能成功征服观众。

动画制片方艺画开天从“国动之光”到“依托答辩”,只用了一集《三体》的时间。动画《灵笼》的豆瓣热评里,还能找到彼时网友的留言:三体交给这家公司我放心了。

这个世界上,被打脸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正如世界杯之前,没有人会预测到阿根廷能拿冠军。《三体》动画播出前,也没人能想过,它能烂成这样。

六集看下来,整部动画可以说和原著关系不大,从建模到人物塑造,从影像到故事,《三体》都像极了主创离职前最后一天赶工出来的作品。

难怪有热评说,“叶文洁当年想毁灭世界肯定是看了这部动画。”

这是大众想象中的《三体》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它既没有让观众眼睛“爽”到,也没能展现书中关于宇宙浪漫与人文情怀的一点一滴。建模粗糙,科技场面硬核不够;人物悬浮,罗辑成了“中山狼”。

好不容易有个让人觉得亮眼的角色,还上来就被车撞死了。动画唯一贴合“黑暗森林”的,恐怕就是糊成一片的灰暗画风了。

02

我们想在影视版《三体》中看到什么?

是罗辑雨夜之后,浑身颤抖地说出那句震惊世界的“我对三体世界说话”;

是丁仪检查完水滴后绝望地喊出“傻孩子们快跑啊”;

是叶文洁打开结果文件时读到的“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更是章北海临终时欣慰的“没关系的,都一样。”

是影视如何以有限篇幅,呈现近五百年跨度的人类命运和三体文明;

是突破视觉想象的大秦人列计算机、质子低维度展开和水滴锐角攻击;

是玩世不恭的罗辑如何向孤胆英雄转变;

更是叶文洁如何在三体各派间调停游走最后悟出黑暗森林理论;

还有幻梦版的庄颜,“圣母”的程心,以及可靠的“大史”。

原著庞大而严谨的世界架构和深厚的哲学思辨,令读者对影视化众说纷纭,或不屑或嘲讽的背后,总归都抱着硬核科幻在国产剧中如何落地的好奇。

03

但一切都没有那么容易。

关于改编,有个观点很流行:一流的文学作品很少能改编为一流的影视作品。托尔斯泰的文学韵味是改不出来的,但是金庸的小说可以;莎士比亚的戏剧风格,再好的影视导演也只能还原三分。于中国科幻来说,《三体》无疑是最顶尖的一类。

IP改编,考验的是主创团队对原著旨趣的再解读与再创造,即便是原著作者来操刀也不免翻车风险(如作者江南撰写《九州》系列剧本的失控)。

2009年刘慈欣低价售出《三体》版权后,影视化改编权一路辗转,目前落在游族网络旗下的“三体宇宙”厂牌手中,“三体宇宙”作为版权方,同时深度参与了剧版和动画版的出品及制作。

上个月,编剧李亚玲在微博爆料《三体》动画编剧署名混乱,引发了《三体》编剧“甩锅”罗生门,也引发了读者对“三体宇宙”的质疑。

电视剧《三体》的承制方是灵河文化,编剧田良良曾靠《终极笔记》拯救无数心碎“盗笔人”。虽然有过成功改编大IP的先例,但《三体》并不似《盗墓笔记》有明显类型化的冒险主线,一切仍需要上眼定分晓。

04

从过往成功的科幻改编来看,科幻IP影视化的关键不在于还原,而在于新世界观的建构。简单来说就是,“再造一个世界”。

曾被视作打开国产科幻大门的电影《流浪地球》,便是颠覆原著的范例。

电影仅仅保留了原著的主要角色与关键设定,主要情节几乎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如木星营救行动、刘氏父子的误会与和解等。

最重要的是,电影颠覆了原著借同类互戕书写人性之恶的灰暗内核,赋予了更为积极的土地情义与家园情结,因此,整部电影基调变得昂扬且充满希望。

但《流浪地球》并未因精神表达悖于原著遭到读者炮轰,反而凭扎实的地球流浪编年史征服了很多对科幻本不感兴趣的观众。大到地下城生态系统的建立,小到防护服颜色、结构的设计,情怀满满的细节让故事变得尤为真实可信。

同样,观众觉得《三体》动画难看,也不只是因为粗糙的画风、糟糕的建模,而是它缺少了一种科幻浪漫,没能创造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虚拟世界。

05

最后再聊一个问题:即使《三体》播成了爆款,又当如何呢?

我觉得,倘若《三体》电视剧大获成功,也很难将国产科幻带入新的高峰。

《流浪地球》之后,《上海堡垒》等科幻题材的连续折戟,已经将“国产科幻元年”的论点证伪。去年国产剧《你好,安怡》《天目危机》《致命愿望》等对“科幻+”的探索也并不顺利。

实际上,从创作者到读者,国产科幻的存在土壤始终非常贫瘠。

有报告显示,2022年科幻小说销量占据中国通俗读物市场的15.56%,而其中70%的销量来自《三体》系列。刘慈欣曾在采访中提到,中国科幻文学的受众群体小,主要源于有影响力的科幻作品和科幻作家的匮乏。

薄弱的文化基础,让科幻这一影视分支严重缺乏人才。

科幻片是行业工业化水准的集中体现,不仅对视效技术有极为精细的要求,也考验着整个生产链条分工与协作的效率。

近几年随着科幻起势,国产科幻工业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面对大体量项目依然欠缺独立完成的能力。

而有科幻史诗之称的《三体》,无疑是该类型集硬核想象与人文思辨于一体的一座高山。

观众对《三体》影视化降低期待,也是因为对行业真实工业水准了然于心。说到底,在中国电影的重工业体系架构完成之前,科幻仍然是块硬骨头。

好在,未来总归是有盼头的。创作者已经在青岛东方影都拍出了《刺杀小说家》《流浪地球》《独行月球》等一众需要硬核特效的大片。这些星星之火,意味着中国电影工业化以及视效制作技术正在稳步提升。 

哪怕几年之内,《三体》都无法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但对于这颗金字塔尖的珍珠,我们更应该“给岁月以文明”,直到能采撷它的那一天到来。

【文/葵涌、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