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徐志摩为她亲捧痰盂,同时迷倒八位大学教授,晚年被剃阴阳头惨死

俞珊

俞珊本是望族名媛,祖父曾为鲁迅先生的尊师,叔祖母是曾国藩的孙女。她曾就读于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后来考上了鼎鼎大名的南京金陵大学。然而受过良好教育的俞珊偏偏酷爱戏剧,她主演的话剧《莎乐美》和《卡门》等大获成功,以至于著名剧作家田汉亲切地称她为“我们的莎乐美”,田夫人还为此争风吃醋过。

在俞珊的众多追星族当中,就有素以喜欢美貌才女著称的徐志摩。那时,他与陆小曼历经艰难才修成正果,但他的书房里仍挂着俞珊演莎乐美的美艳剧照,而在剧照旁挂着的,竟然是俞珊的一件舞衣。

任何女人受到优秀男人的爱慕都是十分愉快的事,特别是有徐志摩这样才情出众的忠实粉丝。据说“有一次,俞珊到上海演出,徐志摩跑到后台看她化妆。俞珊忽然喊道:‘啊呀,真要命,我要小便,我要小便!’没想到徐志摩不知是不是书呆子本性发作,居然急急忙忙地找到一只痰盂,一本正经地双手捧著,口中喊道:‘痰盂来哉!痰盂来哉’”!一路小跑送到俞珊面前,大献殷勤。

徐诗人对于俞美女的痴情到了令人发囧的地步,这让太太陆小曼情何以堪?与此同时,俞珊也开始经常登门拜访,向徐志摩请教如何更好地塑造经典人物形象。陆小曼吃醋了,说出了一段著名的“茶杯牙刷”论,来规劝夫君:“俞珊是只茶杯,茶杯是没法儿拒绝人家不斟茶的;而你是牙刷,牙刷就只许一个人用,你听见过和人共用牙刷的吗?”

最终,徐志摩在老婆的劝导之下,与俞珊只谈了半个恋爱就理智地刹车止步了。

随着身为名媛的俞珊声名日隆,俞家实在不能容忍家族竟然出了一名“戏子”。父亲登报声明,强烈要求如果女儿不停止演戏,就断绝父女关系。俞珊只好离开话剧舞台,放弃了如日中天的戏剧事业。那段时间,俞珊心情很不好,又患上了疟疾和伤寒,差点丢了小命。稍稍恢复后,她听从时任青岛大学图书馆馆长的梁实秋的建议,来到青岛,在青岛大学图书馆任职,“借作息养”。

没想到,“莎乐美公主”的大驾光临,立即搅乱了一池春水。青岛大学的八大名教授竟齐刷刷中了她不经意布下的盅。

梁实秋晚年在回忆录中说当年闻一多如何爱俞珊,又怎样黯然地挣扎着离开,仿佛自己是置身其外的旁观者。事实上,梁实秋面对貌美性感的俞珊也毫无招架之力。徐志摩给陆小曼写信,说“好一位(俞珊)小姐,差些一个大学都被她闹散了。梁实秋也有不少丑态,想起来还算咱们露脸,至少不曾闹什么笑柄。夫人!你的大度是最可佩服的”。可见,徐志摩在关键时刻还是听得进太太规劝的好男人。而据梁实秋的续弦透露,晚年的梁在睡梦中还在叫“俞珊”的名字。她是他心口永远的朱砂痣。

梁实秋&沈从文

沈从文也中了俞珊的蛊。他后来将自己在青岛大学的见闻写进小说《八骏图》,将八位教授爱上同一位美女的行为一一加以影射。中“莎乐美”之“毒”最深的当属文学院院长闻一多。诗人苦恋着俞珊,激情四溢,甚至将妻儿送回乡下。沉浸于这场爱情的他,写出了一生中最好的长诗《奇迹》。虽然内心好一番折腾,却最终也不得不理智地将这场不伦之恋掐灭于蓓蕾之时。

而《八骏图》中的“达士先生”,则是影射沈从文自己。他对于“着浅黄颜色袍子女人的身影”(俞珊)也产生过紫竹兰般的“片刻之恋”,因为她,他甚至推迟了去见未婚妻的时间。

俞珊有着无可挑剔的肌肤与骨骼之美和具有侵略性的气质,迷倒了八位教授,其传奇色彩一点也不输于林徽因,只是,她没有林大美女的人生那么圆满罢了。俞珊的人生开局如烟花一样璀璨,结局则是繁华落尽后的苍凉。

俞珊最终嫁给了青岛大学的校长赵太侔。赵比她年长近20岁。她并不爱他,嫁他只是因为弟弟加入共产党,被逮捕后面临生命危险,而赵有能力救她弟弟。她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有不稳定因素,结果自然不太圆满。尽管夫妇俩生育了两个女儿,但抗战胜利后,她还是与赵太侔离了婚。

暮年的俞珊在田汉的帮助下,一直在中国戏剧研究院工作。后来,被抄家时,“年轻时擅演大胆泼辣女性的俞珊,此刻已变成一个汗流满面的可怜角色,连声唉叹:‘这是什么世道啊,把我弄成这副模样,叫我怎么出门啊?!’当我们离开她家时,她左手捂着阴阳头,右手又抓了一撮茶叶塞进嘴里,不停地咀嚼起来”。

一位那么美的女性,被剃成阴阳头而羞于见人,简直应了那句话:“人生不好的事情不是死去,而是不美。”在蜜罐中长大、一路顺风顺水、被人捧在掌心的俞珊,何曾有过如此逼仄、如此不美与绝望的时候?她那么热辣、强势,一直想自己掌控人生,最后也终于明白,人生岂是自己能掌控得了的?

1968年,刚满60岁的俞珊被迫害至死。同年,一直深爱她的赵太侔也因受迫害投海自尽,追随她而去。

作为中国话剧界第一代明星,俞珊在代表作《莎乐美》中激情四射的表演成了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形象。莎乐美求爱不得,便割下所爱者的头颅捧着亲吻,她的爱情来得突然,消失得也迅速。一代名媛俞珊成名于话剧,也得祸于话剧,如流星划过天际,留下刹那优美的弧线,转瞬湮灭于黑暗,风流俱散。

有趣,有料,有深度关注微信公众号淘历史,和T君一起读历史作者|梅莉来源|《百家讲坛》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