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漫长的季节》班宇:写小说像捕捉巨翅的倒影

编者按

今年四五月,网剧《漫长的季节》火爆全网,豆瓣评分高达9.4分,创下国产剧近八年评分新高。无论是演员、导演、剧本还是音乐、美术、剪辑,都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好评。

导演辛爽谈及创作时,提到“故事基底就是一名老年出租车司机想要解决他人生里特别遗憾的一个问题。”丰沛而含混的人及其情感,是他关心的故事本质,不会因悬疑或是其他类型而转移,“真正打动人的,总是‘人’的故事、‘人’的情感”。

这部剧之所以有如此动人的文学质感,也与文学策划班宇密不可分。原剧本取名“凛冬之刃”,辛爽一直不怎么满意。某次班宇讲起他刚完成的一部短篇小说《漫长的季节》,就被辛爽“借”走了这个名字。辛爽觉得,狭义地看,王响被困在了儿子王阳走后的那年秋天;广义地理解,季节代表四季轮回,特别像人生。他希望透过时间流逝的感觉、透过王响,让人看到芸芸众生。

一并借来的,还有班宇的诗《漫长的》:“打个响指吧,他们说/我们打个共鸣的响指/遥远的事物将被震碎/面前的人们此时尚不知情……”诗的前四句早早出现在第二集,成了人物命运的判词。

“写小说对我来说,像是去捕捉神秘巨翅的倒影,我的很多故事的驱动力,往往来自某个模糊短暂的时刻,而它也并不总会在文中出现,甚至也不是主旨,只是一道即逝的光、喷出的泉水,或者荡开的地火,需要徒手劳作,亲自揭开背后之谜。”班宇曾说,他渴望书写人在历史中的巨大隐喻,想把人的行为的复杂度以及背后涉及的当时社会环境、精神状态背景结合。我们的记忆就是被一代代小人物的命运串联起来的。

在《漫长的季节》外,他还有丰富的小说创作,本次选读的《羽翅》,刊发于《花城》2020年第1期,收录于《花城关注:六年三十六篇》。评论家何平评价这篇小说“可以理解成一次气息微弱的呼救,反抗被规训和被掩埋”。

  • 羽 翅

    文| 班宇

    从杨柳青站下车时,我的背包里装着一套换洗衣物,两本书,一台笔记本电脑,半盒烟,以及一张工作证。证件边缘锋利,上面是我的照片,前几年拍的,神态傲慢,不屑一顾,如今看来,不免有几分羞愧,背面印着一篇小说的名字及评语,于去年春节时完成,出乎意料,发表之后,获得一个文学奖项,影响颇为广泛,之后是开会研讨,登台发言,领受荣誉。刚在火车上,我捧着工作证反复端详,仿佛借此可以捕取一些隐秘线索,从而发现这个时代的某种密码与奥义,却事与愿违,一无所获,只是眼看着它被两侧的书名号渐渐勒紧。

    三天前的会议上,我几乎一直处于梦游状态,批评与赞扬均不能打动我,那些壮阔纷繁的话语,于我而言,嘈杂无比。我如坐针毡,甚至有好几次,都想直接冲出门外,点上根烟,再溜回房间,收拾行李,连夜奔逃。但事实上,我却相当规矩,挺直身躯,严谨发言,像一台运转稳定的印刷机,不断复制着自己的谦逊与真诚,并将它塞进每个人的怀里。我在台上一边说着无用的废话,一边想象着自己也在台下聆听,脑海里不断涌出几句歌词,来自二十世纪的某支乐队,他们唱道:我们绝对安全地方谈论着这场革命,我们把手插口袋里前进着,我们只是一个酷爱他的观众。

    会后聚餐,我连喝两杯白酒,浑身燥热,根本坐不住,便拎起外套,走去室外。酒店位于城郊,四周寂静,枯树遍布,远处有几座仿古民居,勾勒出荒凉的轮廓,夜色覆压及肩,我忽觉无比沉重,于是绕到后院,靠着石墙点了根烟,给刘婷婷打了一个电话。我跟她说,打算晚回去几天。刘婷婷问及原因,我说,遇上一位以前的朋友,许多年没联系了,如今在杂志社当记者,也来参与报道活动,结束之后,他去做另外一个采访,跟一位隐居许久的音乐家进行对谈,机会难得,我准备同去,也许可以顺便写一点,据说那位音乐家住在郊区,租了一间很大的房子,深居简出,没有家具,睡在地上,室内空旷,而他的全部乐器只是一套鼓,你还有印象吗?我们刚在一起时,每天都在听他的录音片段,从早到晚,循环播放。刘婷婷说,叫什么名字来着?我随口编造了一个,她说,对,我想起来了。

    挂掉电话之后,我低声唱起另一首歌,并非来自那位虚构的音乐家,而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流行作品。曾有一段时间,我在沈阳租房子住,小区略显偏僻,以前是化工厂,后来盖了商品房,也卖不出去,据说水质有问题,某种元素超标,黑压压一片楼,入住率很低,夜间的灯火如同星光一样稀有。我走在回去的路上,总能听到这首歌,道边是数不清的树,间隔没有规律,但正值壮年,夏天里,树冠高扬,几乎将天空全部遮住,四五家练歌房分列两侧,招牌破损,装饰随意而陈旧,门口往往摆着两台冰柜,压缩机噪声极大,旁边是成箱的、落满灰尘的空酒瓶。无数做工粗劣的外放音响挂在头顶,唱着同一首不切实际的歌:如果我有一双翅膀,我要离开这个地方。整条街就像一段梦的河流,时间在此不停折返,刚进入时已是尾声,在中部却又遇上前奏,而在离开之后,所有的音符重新凝聚在一起,将你奋力向外掷去,水雾消散,前方的航路渐渐清晰,回首望去,半数的霓虹灯隐约闪烁。

    那时我在出版社做编辑,没有开始写小说,有一次,被一位作者拉着喝了不少酒,打车回家,走到一半,胃里难受,急忙喊停,在路边吐了一次。吐完我问自己,图啥呢,也答不上来。正好听见这首歌,顺着声音钻进其中一间练歌房,进入到包房里,叫了箱酒,没喝几口,倒在沙发上睡着了,半夜起来时,发现外套盖在身上,身边躺着个女的,烫着金黄的鬈发,缩成小小的一团,手脚攥紧,像只狮子狗,也在睡觉,呼噜打得挺响。我把她的脸扭过来,看了半天,确认自己并不认识,便将她晃醒,问,你是谁啊?她眼睛也不睁,拱进我怀里,说,别管我,行吗,困。我说,不行,我记得我一个人来的。她说,我也是啊,谁不是,咱们都是。我说,这样不好。她说,包房我开的,上个厕所工夫,回来发现你躺在沙发上,喊也没反应,还多了一箱酒,账我都结了,给我唱首歌,我原谅你。我说,不会唱,我把钱给你,我回家了。她说,你回家干啥。我说,继续睡觉。她说,在哪不是睡,你是干啥的啊。我骗她说,写小说的。她从我的怀里抬起头来,睁了一下眼睛,又迅速闭上,自言自语道,等我睡醒,能不能也给我看看啊,我挺爱看小说的。我说,你叫啥。她说,刘晓羽,拂晓的晓,羽毛的羽,好听不。我说,名字一般,解释得挺好。她说,其实我不叫这名儿,但今天就想叫这个了。

  • 我在北京住了两个晚上,谁也没联系,去前门附近看了一场演出,那支乐队当天的表现并不如人意,我有点失望。除此之外,每天就是吹着空调看电视,外面很冷,节目里却还是夏天,人们穿着短袖,裤子提得很高,背起手来,谈论着三峡水库的水位已经落至165米,不必恐慌。在此期间,刘婷婷给我打过一次电话,告诉我说,女儿有点发烧,做梦直说胡话,问我何时回家,我说快了,又问我那位音乐家的境况如何,我说,不好描述,他最近做的事情相当奇怪,你知道,年轻时他在一家电子市场里打工,对各种电器元件非常熟悉,去年开始,那套鼓已经卖给一位卡车司机,换来一堆奇怪的设备,比如旧硬盘、观鸟器、调幅收音机、日光灯的镇流器等等,他拆卸这些设备,进行二度组合,与笔记本电脑连接起来,延展、扩张,做成新的演奏乐器,比方说,昨天演示的是,接通两块转速不同的硬盘,使其相互振动,齿轮与轴承发生物理反应,以麦克风收取这类声音素材,再附上效果器的调变,最终呈现的声响非常诡异,像来自另一个空间。我编得正兴起,刘婷婷听着很不耐烦,还没等我讲完,便打断我说,刚测好体温,三十九度二,等不了你,烧迷糊了,我带她去医院。

    我躺在宾馆里,心绪失落,也担忧女儿,几种情绪汇在一起,错综复杂。烟抽完后,我出门去买,楼下转了两圈,也没找到超市,只好向更远处走,不过晚上八点,但街上已经罕有人迹,一是由于天气,据说今天为北京入冬以来气温最低的一天,很少有人出门,二是我住在老城区,位置尚可,但周围都是平房,更近似于县城,陈旧、破败,毫无生机,只有漫无边际的黯淡。一阵风吹过来,红白相间的交通锥筒从街边平移到路的中央,塑料底座不断磨损着柏油地面,发出空荡的坼裂之声,如一枚侧杀出来的棋子,或者一座低矮的墓碑,割开夜晚的界线,将我拦截在外。

  • 我在路边坐下来,掏出手机,订了一张明天的返程车票,然后想给刘婷婷写一条很长的信息,但怎么也说不明白,删改数次,两只手都要冻僵了,也没什么进展。有些话很难表述,一旦落在纸面上,每个字都流露着无可回避的自私,并将演变为拒绝与推卸,所有的句子不会有任何明确的表面含义,它们交织在一起,只会让对方无限次地投射到自己身上,并且认为,你所谓的纠缠、困惑与痛苦,与她目前所承受的相比,并不值得一提;或者更进一步,她也许能想清楚,我们所有人的纠缠、困惑与痛苦,都没什么好说的,彼此心领神会,终会化作一个傲慢、羞耻、令人痉挛的玩笑,许久挥之不去。我写到一半时,大风反复刮开屋上的毡纸,如同掀动着结痂的伤口。一位盲人经过此处,戴一顶棕色棉帽,穿着皮夹克,手持细长的竹竿,在地面上来回斜扫,像在默写一列长诗,轻盈,漫不经心,也像在挥动独翼,使自己飞离地面,抬升一点点,以跨过重重障碍,曾有那么一次,竹竿的一端触到我的鞋子,他仿佛有所感应,但只稍作停顿,打了个哈欠,什么都没说,继续向前行去。

    刘婷婷发来消息,告诉我说,女儿已退烧,但还需做几天雾化治疗,急性喉炎,嗓子说不出话来,问我几点能到沈阳。我读到这条信息时,火车正驶过一座大桥,声响剧烈,窗外晨光刺眼,我尚未清醒,按灭手机,低着头向下望,左前方是一座简陋的体育场,四周被铁网围绕,没有看台,只有十几位球员,穿着两种颜色的对抗背心来回倒脚,跑动懈怠,出球绵软无力,我以前干过体育记者,跟着足球线,想起来这里是火车头队的训练场,铁路直属,号称“中国的阿贾克斯”,青训搞得有一套,出过不少好球员,一代人的青春回忆。我正想着那些球员的名字时,列车上的广播响起来,通知全体乘客,前方是杨柳青站,由于停车时间较短,请没有到站的旅客不要离开车厢。我揉揉太阳穴,犹豫几秒,之后拎起背包,来到车门处。列车减速,外面的风景逐渐清晰。

  • 除去远近闻名的年画之外,我事先对杨柳青一无所知,从车站出来后,一阵浓烈的油漆味道扑面而来,十分刺鼻,辗转进入古镇后,愈发难以忍受,仿佛这里刚经过一次装修翻新,砖雕照壁也才刻好不久。街衢冷清,几无游客,许多卖画的店铺刚刚开门,我没走几步,就相当后悔,一切景色均在想象之中,并无新意。唯有古运河里的水,没有任何波澜,倒转白昼,将晨光反射到岸上。

    我在附近开了间房,烧壶开水冲茶包,还没喝几口,就倒在床上,准备补觉。我想,如果顺利的话,睡到中午,冲个澡退房,出去吃口饭,买张稍晚的票,这里距沈阳差不多是四个小时的车程,到站之后,估计赶得上地铁。背包里还有小半本书没看完,但前面讲的是什么,已经快要忘光了,只记得一句话,从爱中逃离,也是对爱的完全屈服,年龄越大,便会被这种爱所奴役,在这世界上,没有一条河能将人们从这样的陷阱里解放出来。或者不是这样说的,恰好相反,年龄越大,便越不应该被爱所奴役,在这世界上,唯有河流,能够冲没这样的陷阱。记不清了。

    …………

    (本文为节选,全文收录于《花城关注:六年三十六篇))

  • 班宇

    1986年生,沈阳人,小说作者。作品见于《收获》《当代》《十月》《上海文学》《作家》《山花》等刊,被多家选刊转载。曾获华语文学传媒新人奖,GQ智族年度人物,“钟山之星”年度青年作家,花地文学榜短篇小说奖等。小说《逍遥游》入选“2018收获文学排行榜”,并获短篇小说类榜首。有小说集《冬泳》出版。

    羽翅 | 班宇 (选段2)

    本期点评:“我城”的儿女们 | 花城关注

    《花城关注:六年三十六篇》 (上下册)

    主编:何平

    点击图片可购买

    一次文学策展,一个文学现场的漫游者和观看者,一位报信人

    本书精选《花城》杂志从2017年第1期开栏到2022年第6期结束的“花城关注”栏目作品,涵盖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戏剧及诗歌等体裁。万玛才旦、何袜皮、默音、双雪涛、笛安、班宇、王占黑、郭爽、淡豹、孙频、阿乙、张惠雯、韩松落、路内、姬赓、仁科&茂涛……以六年三十六篇作品为入口,打开当下中国文学的写作现场,发现文学新生力量,看到单数的独立的写作者,呈现《花城》的开放性和可能性。这是一次文学策展,是一个文学现场的漫游者和观看者,一个“报信人”,让文学不同的可能性、多样性和差异性一起浮出地表。

    点击图片 即可购买最新《花城》

    2023第 3 期

    目 录

    麦家专栏 / 弹棉花

    在病房/麦家

    中篇小说

    难言之隐/ 尹学芸

    木瓜溪:1992年冬/ 阿贝尔

    山东燕/ 小昌

    欢血/ 山眼

    新世纪京郊故事/ 王惟妙

    短篇小说

    极限/ 袁凌

    超载/ 陈楸帆

    镜像旅馆/ 周功钊

    寓言集/ 李柳杨

    诗歌

    玻璃是透明的/ 黄芳

    花椒树的星野/ 泥马度

    散文随笔

    闲逛荡·东京生活手册之二——《清明上河图》化学变化/ 冯杰

    俄勒冈小径和美国的扩张主义道路/ 李继宏

    域外视角

    体面——英国女作家笔下的阶级密码/ 王梆

    花城文学院

    花城文学院:汇聚五湖四海,文学的“理想国”

    文学期刊策划和文学空间创造——“花城关注”研讨会实录(节选)

    2023“花城文学榜”十大文学好书

    艺术

    视觉设计/ 韩湛宁+亚洲铜设计

    封二 封三 《森林的诞生》/ 王子豹

    内文插图/ 郑梓程

    END

    图片:包图网

    编辑:许阳莎

    审核:杜小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