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每天自己做饭是怎样的感受?,说说宅在家的自己

周末回家,不仅在家,还在家。 在家有人会觉得无聊痛苦。 我不害怕。 我觉得宅男的底子比别人厚。 住惯了家,自己也画画。

在家的时候除了睡觉以外都吃饭,看书,看电视和手机。 移动互联网为信息收集提供了便利。 知道信息后安静地坐下,默默地思考,顺便整理一下。 一旦形成了大致轮廓,就通过关注的几个公众号,在深度方向上进行一些追踪,努力弥补自己的认知缺陷,向科学理性的方向靠拢。 因为没有做媒体,蹭热度好像又有点便宜又自私。 还是好好做自己该做的吧。

我睡得很好。 从来没有和床的深度融合。 每天在床上的时间占了一半以上。 好好地确保8个小时以上的睡眠,好好地充实着。 吃是自由的。 因为没有做饭的责任,所以也没有资格选三四个人。 基本上做什么吃什么,恋人是这里面的高手,反而适应得很好。 说得不好,也没有甜言蜜语。 鼓励的话总觉得有些虚伪,干脆不说。 既不饿也不厌食。 虽然有体重,但不增不减,和往常没什么区别。 每天晚饭都坚持散步,有固定的路线,也有几乎相同的时间。 然后就是看书。 是多年养成的习性。 家里有书,有很多书。 我是一个离不开书的人。 在家乡的老房子里、单位宿舍里、镇上的房子里,都有书架,书堆得满满的,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哲学等种类齐全。 不是为了收藏,很多书都是因为感兴趣才从书店买来的,大部分都读过。 习惯给自己制定小读书计划,基本上可以按步骤实施,而且超额完成。 超额部分是自己的读书习惯之一,我喜欢把过去读的书和现在读的书结合起来。 这样一来,就容易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观念。 更容易融合。 所以,在读《顾准文集》时,顺便重读了《顾准传》。 读《世界不是平的》为《世界是平的》,读《大破局》为《国家命运》。 除了睡觉,吃饭、口袋,剩下的时间都拿着书,坐着拿,躺着拿,坐一半也拿。 一个重要的体验是,躺着比坐着舒服。 但是,长时间躺也不舒服。

每晚6点,准时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特别关注》栏目,住斗室,拥抱天下。 国际新闻一网打尽。 感兴趣的话题是用手机上网,补充信息和解读疑问。 手机上添加了很多公众号。 有些人很有名,有些人不出名,但都是自己感兴趣的。 上面的观点思想既不相信也不相信。 有自己的独立判断。 还好没有人要求我做决策。 知道就足够了。 不做见解,不卖观点,更不争是非。 始终以主流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主渠道。 在《柳叶刀》、《知识分子》、《丁香医生》、《知乎》、《凤凰周刊》等平台上进行深度文章和专业论文阅读等补充解读。 通过《央视新闻》、《澎湃新闻》、《三联生活周刊》、《今日头条》等知名网站,关注各种评论。 通过关注各种投稿主题,如《人类简史》,解读各种新闻事件和各种表现,从中观察人性,感悟生命。 喜欢把自己带入具体情况,想象如果自己是众多角色中的一个怎么办。 建立共鸣,培养共鸣力。

想法一点也不现实。 例如对瘟疫的观察思考是题中应有之义。 这样的瘟疫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好几次。 这没什么奇怪的。 只是,现在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破坏的加剧,瘟疫发作的周期越来越短而已。 这也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吧。 为了满足人类的心腹,许多野生动物付出了几乎灭绝的代价。 我前几天刚看完《未来简史》和0103010。 有一些触感。 试想一下,如果自然界的动物们没有人吃他们,没有人卖他们,也许可以避免当时的非典和现在的新型肺炎。 但是,今天一切都只是假设。 可以说,如果人类特别是中国人没有足够重视这个问题,忘记了它的伤疤,这种瘟疫降临我们的次数只会越来越多,降临的频率也会越来越高。 这应该是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和无法逃脱的天然宿命。

虽说人类的科技水平越来越高,征服自然,特别是治病的能力也越来越高。 但不管人类科学技术多么发达,在经常面对突如其来的瘟疫时,总是束手无策。 但是,大侠即使成为城市,也渴望万人赢得这场战争。 但我们必须在心底接受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人类在瘟疫面前有时还显得非常渺小。 在这样一个“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着一个航班”的时代,病毒对人类的杀伤力可以轻易扩大上千倍。 人最好不要那么傲慢。 这次疫情是人类的不幸,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高官、亿万富翁,都有感染的概率,谁也不能幸免,也不能超然于疫情之上。 只是,不知道到什么时候人类才能真正了解敬畏。 这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每天自己做饭是怎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