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飞燕正面照,马踏飞燕的正面照,为什么很少人拍?看到正面照后忍不住哈哈大笑
作为有五千年历史的古文明国家,祖先留下的宝物数不胜数,考古学家通过这些史迹、瓷器文物,不仅可以推断出过去人们的生活状态,而且可以从出土文物所表现的意境中推测出当时的审美、创作者的艺术思想。
当然,由于古今审美的差异,对独特形象的文物鉴赏会产生一定的争议,也会出现“笑话”。 今天,文物“马踏飞燕”就是这样的存在。
文物的发掘
由于古墓的特殊性和隐蔽性,正规考古勘探效率不高。 再加上中国地大物博,很多古墓都是施工队在建设公共设备时偶然发现的。 “马踏飞燕”的出土也是如此。 1969年9月10日,甘肃省武威县新鲜人民公社第十三生产大队村民在挖防空洞。 由于要保证稳定性和安全性,洞室的宽度和长度有一定的要求和标准。 为了保证工期,大家抓紧时间努力工作,没想到有意外的大发现。
一位工人正在向前挖掘时,突然碰到了一堵奇怪的墙。 好像是古墓。 他意识到情况不对,马上向上级领导作了报告。 当时农村干部大多来自当地农村,文化程度不高,中层领导没有继续汇报,而是直接组织工人进行挖掘。 大量陪葬物品送到公社内后,公社书记得知此事,立即制止了他们的破坏,并立即报告有关部门,随后,专门考古队来到这里进行试验场的挖掘。 为了保存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甘肃省政府把它们都放在了甘肃博物馆。
1971年,郭沫若陪同夫人和柬埔寨国王访问西北地区时,听说甘肃博物馆新保存了一批珍贵的青铜文物,特地来这里参观。 郭沫若在众多青铜器产品中一眼就发现了“马踏飞燕”(当时叫铜奔马),说是一流的艺术品,可以向世界展示。 回到北京后,郭沫若很快找到国家文物局局长介绍这些文物,并把重点放在那匹“美丽”的铜奔马上。 当时正值北京故宫博物馆举办全国文物展,这个郭老频频称赞的展品很快成为展会之一。
特点与争议
最初被称为铜奔马,因其直观、简单的形态和材质而得名。 整体身高45厘米左右,重量达到了7.15公斤。 其铸造工艺分为“分范合铸”,马身、马脚、飞鸟部分都是分别铸造和组合的。 为了提高内部的支撑力和强度,工匠在马脚中夹着铁芯,这种制造技术当时也很少见。
“马踏飞燕”中的马,躯干长而壮实,看似雄壮,但蹄很轻,腿脚很紧,只有最后一只脚骑在鸟身上,显出凌空疾驰的飒爽英姿。 很遗憾,再漂亮的艺术品也总会有地方受伤。 侧面和背面充满美感的“马踏飞燕”也有不好看的一面。 那就是正面。
在网络上出现的“马踏飞燕”的照片中,正面的照片最少。 正面的“马的样子”真的有点喜气洋洋,看起来像网络上流行的怪模怪样,马头歪着,脸上表情弯弯的,像是挑衅和嘲笑,那三个蹄子都在腾空奔跑的状态下,显得更“得意” 从正面看,《马踏飞燕》所有的严肃性都消失了,只剩下笑声,忍不住捧腹大笑。 我有国宝的名字。
当然,无论是完美还是瑕疵,背后都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汉朝非常重视马的风俗,不仅写诗赞美马,还为国内的马建立“户籍”。 不仅如此,王室贵族的墓葬也以埋葬车马冥器作为财富地位的象征。 汉朝对“马”的狂热支持实际上是可以理解的。 本来,在科技落后的汉代社会,马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它不仅在长途运输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还能提高战士在战场上的移动速度,取得奇特的胜利。
关于文物的争议
该文物俗称“马踏飞燕”,但实际上对其名称及马和鸟的原型种类存在较大争议和分歧。 最初叫“铜奔马”,后来改名“马踏飞燕”还是受郭沫若的影响。 郭沫若认为,普通的鸟类不能放在雕像里,所以这里的鸟一定很有代表性。 分析显示,燕子无疑是最有可能的选择。 燕子不仅是常见的吉祥鸟,也有家平安富裕的意思。 由于郭老在考古和文学两界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文物局在他的建议下选择将铜奔马改名为“马踏飞燕”。
但是,也有意见认为皇室讲究血脉的高贵。 燕子知名度很高,也有吉祥的意思,但因为太普通了,所以我认为“龙雀”比燕子更有可能。 因为这是传说中的“神鸟”,非常适合皇室的“高贵气质”。 但也有“燕隼”或“乌鸦”两种说法。 因为两种鸟的体形和寓意都有“捕风”的意思,与文物之马相辅相成。 但这比不上前两个,所以很少提及。
关于马的种类,争论越来越多,具有具体意义的说法有天马、神马、紫燕骥、特勒骥4种。 其中,除“神马”外,其他都指性格优秀的马。 “神马”又称“天驷”,指天二十八宿中苍龙七宿的第四个星位,又称“马祖神”,是神话中的马。 虽然在现在的史料中,建设时的参考原型是什么还不清楚,但关于“神马”的说法汉族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所以很有可能是这种说法。
结语:
古代遗留下来的艺术品数不胜数,《马踏飞燕》等有代表性、反应人们精神崇拜的艺术品不少。 但这些文物对后世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自身的价值,最重要的是文物背后所代表的那一时期的历史,这才是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再怎么金钱名誉也换不来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