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摆狂潮》客观视阈下对历史的另类反思
战区的自由与和平,本就是虚妄的梦,这是主人公们的追求,也是故事最无奈之处。
电影改编自韩国经典原创音乐剧《路基秀》,故事源自真实的历史事件。影片故事发生在1951年朝鲜战争时期,美军在南韩巨济岛上建立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俘营中,美军中士奉命组建舞蹈团并进行演出,最后在政治势力的压迫下全团人员惨死的故事。导演将路基秀等人意识形态的冲突、思想的迷茫穿插于舞蹈日常和难以逃避的残酷现实中,描绘了在战争洪流包围下,闪烁着对自由的热爱的“战时乌托邦”终被湮灭的故事。
电影在开头部分以中方志愿军建立的战俘营中军俘和平相处的平和景象,与巨济岛战俘营中时而发生的暴乱实况做对比,以客观视角表现了那场战争的正邪阵营,并为故事发展奠定了悲剧的基调。导演将本是“百老汇”演员的黑人中士、想要找回离散了的妻子的大叔、会三门语言的女翻译、热爱舞蹈并极具天赋的路基秀等人物聚集到这所战俘营中,是导演安排于无声处的隐语——他们本该好好生活。但是,处于战争这一令人无奈的残酷背景下,平凡的小人物所拥有的,只有无奈和迷惘。
歌舞是本片的主行线索,导演用这一看似荒诞的行为语言串联起了整个故事,表达了一种客观视阈下的深沉反思。战俘营负责人为了营造“军俘和睦共处”的舆论形象,命令黑人中士杰克逊组建舞蹈团,中士为了争取与亲人团聚的机会接下了任务,平头大叔、患心脏病的胖子、女翻译都是为了自己的愿景而加入了舞蹈团。而男主角路基秀则是经历了一定时间的思想斗争,在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来回摆动,最终顺从了自己对舞蹈的激情而加入了舞团。
导演将镜头对准前半段来做一个美好却不真实的自由的梦,表达出底层人物对自由与和平的向往。当美梦遭到现实重创时,梦有多美,现实就有多痛。导演用了战时交战双方人物立场的意识形态冲突狠狠地撕碎了这个不切实际的梦。被当做民族英雄的“弱智战争机器”——路基秀的哥哥被抓进了战俘营,例如,上级命令路基秀的哥哥自尽时,他立刻用枪指着自己的脑袋……被上级所处立场的意识形态控制的哥哥已成为一个没有自我的机器,却又在和路基秀共处时谈着年少时的回忆。这一刚一柔的对比镜头表现了普通人内心真实的愿景——和平与自由。
男主路基秀本就在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中摇摆不定,舞团带来的自由之乐好不容易让他冲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哥哥的到来和潜伏的特务的出现又重新使他陷入矛盾。特务交给他配枪在最后的表演时射杀已经彼此亲密了的中士,杀与不杀,这是他脑海中意识形态的激战。最终,他选择了“假杀人”保全了中士的命。只是,他与其余舞团成员就只能悲戚地死。路基秀最终选择了超越种族、国家和战争的自由思想,带着对自由的向往慨然赴死。众人被美军射杀的凄惨结局正是道出了战争给平凡大众带来的无奈与苦难,战争并非众人所愿,在这场洪流中,自由对于底层人物来说,可望而不可及。
在战争这一残酷现实背景的逼迫下,导演描绘了在不同意识形态矛盾冲突下的底层人物尝试着做了一个追逐自由的美梦,却最终被无奈的现实无情摧残的惨象。鲜明的反差镜头对比和前后叙事节奏的相衬,把美好的东西狠狠摔碎给人看,讲述了一个令人唏嘘的悲剧。路基秀开始练习踢踏舞时的欢快活力的镜头、众人享受舞蹈乐趣的镜头和最后裹尸布盖着的尸体的对比,裹尸布前端露出的不会再动的穿着舞鞋的脚,是对底层人物向往自由却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写照。反思了战争时期意识形态对人们的影响以及向往自由的大多数小人物矛盾、痛苦地生活着,他们却没法改变现状的无奈。正如片中所说:不管是什么主义,如果大家都不知道这些,就不会有人杀人或者被杀了。
《摇摆狂潮》用新颖的歌舞形式讲述战争题材的故事,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感受和意识冲击。导演利用了极致的隐喻和对比的手法,将矛盾的两面都呈现出来,营造出一种客观的视角,理智地思考那段特殊的历史,矛盾设置与特殊视觉设计运用有层次,一步一步地让人看清事实,整个故事充满着真切的人性化的思考,小人物生存的无奈处境深入人心。
end
一影一话谱人世虚实
俱是覆舟风雨书字可抵愁
终南影话电影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