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从年轻一代到老漂族,如何采好“漂族”这一富矿?

铁打的北上广,流水的漂一族

漂族,指的是背井离乡的人。漂族题材的1.0时代,是由赵宝刚和滕华涛缔造的。赵宝刚的《奋斗》(2007年),《我的青春谁做主》(2009年);滕华涛的《双面胶》(2007年),《蜗居》(2009年),《裸婚时代》(2011年);还有戴冰执导的《蚁族的奋斗》(2011年)……这些作品的主人公以80后为主,他们大多是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或是刚刚组建家庭的新婚夫妇。而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清一色都相同,除了婆媳关系、亲密关系等人际交往话题,还有车子、房子、票子等现实矛盾。

相比1.0时代的尖锐与犀利。漂族题材的1.0时代就显得“轻盈”了许多。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陈思诚执导的《北京爱情故事》(2012年),这部剧讲述了一群“流浪”在北京的年轻人面对情感、物质诱惑和现实所做出的选择,并在迷茫、奋斗中寻求梦想的故事。与此同时,这一时期还诞生了《而立之年》(2013年),《北上广不相信眼泪》(2015年)等。

与前一时期相比,这三部作品的主人公依旧是80后,在宏大的议题之下融入了更多情感元素。《北京爱情故事》解读了80后的七种爱情观,掠夺型的程峰、自虐型的临夏、被迫型的沈冰、忍耐型的石小猛……《而立之年》由夏雨、梅婷主演,讲的是生存难、立业难的时代命题,以中国独生子女生存现状为蓝本,展现了80后群体在而立之年徘徊于梦想与现实间所打响的爱情与面包之战。《北上广不相信眼泪》则讲述了隐婚夫妻赵小亮与潘芸在充满压力的大都市,为事业和梦想奋斗的故事。

如果说之前的漂族都是以群像的形式来描摹一代人,那么以《北京女子图鉴》(2018年)、《上海女子图鉴》(2018年)为代表的漂族题材则将对象瞄准了“女子力”,前者塑造了大学毕业后去北京打拼的小镇青年陈可,后者描绘了“魔系女子”罗海燕。她们努力在大城市立足,也活成了无数人羡慕的样子。不过,这两部网剧并非原创,灵感均来自于2016年的日剧《东京女子图鉴》,这部剧讲述了在东京生活的独身女性真实的恋爱与生活,在豆瓣斩获了8.6的高分。

而最近两年,漂族题材朝着更加多元的方向进阶。在2022年播出的《三十而已》中,漂族王漫妮是三大主角之一,这个人物具有极强的话题度,是典型的沪漂代表。同年播出的《我在北京等你》中,通过海外创业线和国内北漂双线并进,漂族女孩谭铮铮、五道口程序员邵林等都是接地气的漂族形象,但由于剧中两组演员卡司体量差距过大,导致观众产生“割裂感”,并未擦出太大的火花。

而在今年播出的《我在他乡挺好的》中,则塑造了一群“新北漂”,这部剧继续延续“漂族+女性主义”的新风向,讲述了一群生长于小城市的异乡人,在大都市的漂泊中经历生活、事业、感情的种种考验。“北漂真相、人间真实,终于拍了点老百姓的事”、“北漂路上那些标配的‘坑’,有多少人都曾经历过。”……剧集展现出新一代北漂人最真实的喜怒哀乐,拿下了豆瓣8.3分。

从年轻漂族到老漂族,话题聚焦时代主题

北漂、沪漂、深漂……中国的漂族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而中国电视剧对于漂族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其他地方的“漂族”鲜少出现在电视剧屏幕中。究其原因,是跟时代的发展脱不了关系。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成为了无数人的“淘金地”、甚至是改变命运的“新出口”,漂族的年龄也开始趋于年轻化。

每一部关于北漂、沪漂的电视剧开播时,都会引发观众关于漂族工作的机遇挑战、生活的酸甜苦辣的讨论,更是一场关乎人情冷暖的大论战。在这样的叙事背景之下,漂族也成为了都市话题剧偏爱的宠儿,但这些年随着漂族题材的流变,画风也开始从最开始直接房子、户口等社会矛盾的话题转变为更加柔和的两性情感、人际交往等话题,不再那么犀利和尖锐了。

另一方面,漂族的内心世界也成为了诸多作品争相描摹的对象,无论是《北京爱情故事中》中戚薇饰演的陈可依主动蜕变为陈可,本色诠释“大城市容不下肉身,小城市装不下灵魂。”还是《三十而已》中江疏影饰演的王漫妮在声色犬马的都市生活中的迷离与彷徨……这些作品真实不造梦,也很有力量感。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漂族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在“老漂族”盛行的当下,为照顾子女而远离家乡、来到陌生大城市的父母辈,也加入了“漂族”大军。“老漂族”电视剧也层出不穷,赵宝刚执导的《老有所依》聚焦“暮年”题材,直面养老难凸显社会真实存在的“养老”困境。沈好放执导的《远方的家》则以轻喜剧的方式,讲述为了子女而漂在都市的“老漂族”别样生存状态。

据数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1800万“老漂族”,他们的晚年几乎快被“榨干”了,受苦又受气,流落他乡回家难。“老漂族”已成为老龄化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有关于“老漂族”的电视剧,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一群体身心漂泊的双重困境何以破解?

事实上,无论是年轻漂族还是老漂族,当下大部分电视剧对于漂族故事的描写还存在着刻板化、程式化、模式化等弊病,故事类型不够多元和立体,角色人设相对单一,部分剧情设置也有悬浮感……但这次斩获豆瓣高分的《我在他乡挺好的》却给出了优秀的示范,这部剧之所以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便是由于它轻松活泼的风格,真实扎心的剧情,温暖感人的细节打动了许多观众。而同期播出的《北辙南辕》虽不是典型的漂族题材,但其中也有漂族代表冯希。与前者相比,后者中所塑造的“京城大飒蜜”离观众太远,也就很难引起“共鸣”了。

《我在他乡挺好的》虽然取得了好口碑,但却无法达到当年《奋斗》《北京爱情故事》《蜗居》等剧般万人空巷,口碑与热度并未产生共振。究其原因,一是市场环境的变化,从泛娱乐到圈层娱乐,剧集类型垂直化、圈层化已成为大势所趋,“众口难调”成为了创作者不得不面临的难题,大众化作品早已成为稀缺点。二是因为剧集本身的体量较少,演员卡司阵容一般,市场号召力不够强大,宣发力量也十分有限,这是否可以理解为市场对这一题材还未做好大面积开发的准备?三是因为它也存在大部分漂族题材的共性,还是无法完全概括和代表漂族群体的全貌,所以受众面不够广,无法引起本土人的“共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