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中小成本艺术电影如何持续“以小搏大”?

从《冈仁波齐》到《二十二》再到《隐入尘烟》,如今的中小成本艺术电影已经不再只是体现创作多元性的重要补充,更成长为电影市场的一股新力量。只是在成功案例的背后仍需要关注的是,中小成本艺术电影“以小搏大”是否能持续。

近期,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就华语中小成本艺术电影的发展现状及市场出路进行了一场行业对话。论坛邀请到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国际委员会评委、《阮玲玉》《胭脂扣》导演关锦鹏,《宇宙探索编辑部》《疯狂的石头》策划、编剧王红卫,工厂大门影业创始人CEO、制片人黄旭峰,《一个和四个》《回南天》《雪豹》制片人王磊以及《拨浪鼓咚咚响》导演白志强,就华语中小成本艺术电影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刻探讨。

中小型电影艺术片和商业片应该分开

当年《疯狂的石头》以350万的制片成本,创造了2350万的票房,掀起了华语中小成本电影的热潮。斩获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八项大奖的《金都》也仅用了300万的制作成本强势拿到了豆瓣7.7的高分。可以说,“以小博大”的中小成本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中小成本电影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呢?

在黄旭峰看来,作品本身的情感力量和社会情绪的共振程度是中小成本艺术电影成功的关键因素。《隐入尘烟》《《二十二》《冈仁波齐》《宇宙探索编辑部》均是戳中了大众的情绪共鸣才实现口碑与票房双赢的局面。同时,外在的营销推动也是成功必不可少的一环,“电影营销是摘要,不是广告,越准确、越尖锐、越有才华越好。”王磊则认为艺术片是应该是To G(非盈利性组织)的,票房成绩不能定义它是否是一部优秀作品,“首先,因为艺术电影代表的是国家的文化门面,也是时代非常重要的见证,所以需要在宏观、政策层面做很多倾斜和支持;其次,艺术电影最重要的是它的纯粹性,要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去深刻领会、理解什么是中国故事,才能做很好的拍摄执行。最后,艺术永远是要探索的,关于中小成本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适配。艺术片里面依然可以在非常技术的前沿去做很大的探索,它依赖于你去建构非常优秀的商业模式。”

王红卫则提出应该将中小成本电影与艺术电影两者应该分开。他认为未来几年,面临着经济复苏、全球电影创作相对低谷,应当鼓励中小成本商业电影,因为艺术电影本身就是赔钱的,而商业电影的投资也应该适度往下降一降。“如果一个艺术电影已经做到老少皆宜,做到妇孺尽欢,不得不怀疑电影是不是艺术电影,而亏的钱应该从两方面来源,即政府和民间资金,优秀的艺术电影是国家名片、时代印记,政府资助与民间资助两方面资金应该将艺术电影作为艺术品而非商品去支持。”

成功作品在于“好故事”,而并非投资额度大

都说每一个案例几乎都是不可复制的,中小成本电影也是如此。每一部成功的影片也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能取得口碑和票房的双赢,不能归结为一个因素。那中小成本艺术影片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呢?什么样题材的中小成本文艺电影才能吸引到观众呢?

王红卫认为中小成本文艺电影的成功,不一定代表着某种趋势。《二十二》《冈仁波齐》《百鸟朝凤》《隐入尘烟》《宇宙探索编辑部》等影片的成功确实也都有着自己特点的,并不是模式化电影。在他看来,全世界能够一手拍好艺术片,一手又能把商业电影拍的很挣钱的导演凤毛麟角,“不要让所有的青年导演觉得自己可以用一部艺术片表达自己,再拍一部商业片给老板还账,这并不现实。如果说你把所有的艺术电影都逼到院线面对市场,这只能是一个恶性循环,只会让艺术电影的投资越来越稀薄,所以我认为艺术电影应该要拥有它固定的渠道才行。”

很多时候,大众都把中小成本艺术电影的失败归结于资金不足。可在关锦鹏看来,这其实不光是钱的问题,他强调在早年的香港电影并没有艺术片和商业片之分,“我个人也没有说艺术电影跟商业电影怎么去定义,电影对我来讲就好看和不好看之分。无论是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新浪潮导演,还是现在碰到的年轻导演,他们都没有说要分商业和艺术,他们拍电影就是想讲好一个故事。”

对于题材内容困难这个问题,关锦鹏鼓励新晋导演们尽量从自己身边的环境去寻找灵感。在他看来,从熟悉的环境出发首先是对城市人文已经有着很深的了解,其次在创作上也会更有共鸣,对于年轻新人导演来说,会相对更容易出好作品。“关注自己所身处城市和一个城市里面的空间建筑等,这个东西其实是引起人共鸣的。”他还拿此次观看本届“天坛奖”入围影片《白塔之光》的感受举例子,夸赞影片从剧本到导演,再到演员表演都非常“老北京”,“城市、地方、空间、人物,写好了、拍好了,就可以打动观众”。

同质化也可以拍出精彩内容

中小成本艺术电影由于成本所限,在题材上也面临着同质化的现象,回乡、追凶、原生家庭之痛等题材频频撞车,也令创投、制片人面临艰难的剧本选择。对于题材同质化现象严重这件事情,黄旭峰表示相比同质化问题,他更在乎导演拍摄这部影片的初衷是什么,在他看来好多年轻导演在拍摄前并未弄清楚为何要拍这部影片就草草下场拍摄,这才是很严重的问题。

“电影发展127年,全世界已经有50万部存量电影,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表达形式与故事逻辑类型,我与合作导演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他要回答为什么要拍,毕竟人生就那么点事,生老病死、七情六欲,我需要创作者在他的表达半径之内给给出一个准确自洽的拍摄理由,”黄旭峰进一步表示,工厂大门影业做到今天,已经生产完19部电影,但是其中没有同质化。

王磊则提倡导演们要少看电影,多看书,要把电影当书来读,还要多感受身边的人事物,他认为,如今的年轻导演看过太多电影,下意识就是照搬套路去模仿而没有构建出属于自身的特色作品。“不是不应该模仿,但是不能只有模仿,电影不应该总做无谓的修辞,而应该是建立在修辞之上要建构属于自己的特色,工作中要反复去问为什么要拍这个题材,如何与别人不一样,同质化也可以拍出不一样的内容,但需要是导演自身的手法、表达、真情实感、人身经验。”

那怎么避免同质化呢?白志强强调,创作者永远不能是一个接活的状态,接项目或是谈项目要找到共情的部分,找到自己激动的部分,出来的效果就不一样的。“商业类型也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跟观众之间的一个共生的区域,诞生了这么多的类型。只有找见你自己才能去同质化。”黄旭峰也认为,只有做出差异化才能跳出同质化难题。现场,他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了个例子。近期他们拿到一个青春片,青春片在国内市场已经有着很多成功的模版了,他们可以将它做成《左耳》也可以将它做成《致青春》,可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我跟导演说我们一定要找差异化,提出来一个非常全新的方向,我们要做一个青春版的《海边的曼彻斯特》,这样大家都懂了,那我一定能跟《左耳》这些作品完全不一样,差异化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从《疯狂的石头》到最新的《宇宙探索编辑部》,中小成本电影已经走过了17年,如今中小成本电影已经逐渐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相信在优秀创作者们的带领下,中小成本艺术电影也能成为丰富中国电影产业结构的砖石,成为大众审美启蒙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