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章子怡葛优挑大梁、王传君再突破,这部精致海派影片非常值得一看

首先是影片无处不在的“精致感”

对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历史剧,尤其是反应上海滩时期的剧作,“精致感”是必不可少的元素,《罗曼蒂克消亡史》是一部典型的文艺片,那么在“精致”上下的功夫,自然是更加考究。

首先在场景的选择上,大气典雅,无论是上流社会的豪宅庭院,还是市井街头的私人小店,每一处都有其表达美的意境。另外,在人物的语言分寸感,动作的规矩感,以及对话时的节奏感上,也足见程耳导演的匠心所在。

其次在镜头处理上,程耳导演继续保持其坚决不用移动镜头的原则,全部采用固定式摄像,即使是在狭小的室内戏,也是靠不断切换的镜头角度来完成,激进前卫的叙事逻辑下,是程耳导演对于老派电影技法的执念之情。

第三,便是对于“血腥味”的遮蔽。影片中关于杀戮的镜头赤裸嚣张,肆无忌惮的呈现在观众眼前,但导演挖空心思地在“血”上做文章,或表达怨恨,或表达不甘,或表达爱情,或表达浪漫。

这其中最具特点的一幕,便是渡部杀妻后,妻子面前渐渐流淌的血液,而当血液遮挡了她的视线后,渡部原形毕露,对小六残暴的性虐,将他代表着日本侵略者的兽性和残忍尽数呈现,这是他的妻子不愿看到的真相。导演这样的处理,既表达了自己对于家仇国恨的控诉,同时也对爱情的主题留下了最后一丝善意。

第二是对人物群像的细腻塑造

虽然影片反应的是战争时期的动荡社会,但既没有纠结于情爱,亦没有固执于恩怨,反而将镜头推向了众多小人物的身边。战争就在身边,善恶、人性、良知和道德,如何抉择,每个人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即使他们都是掀不起风浪的小人物,但这就是文艺片的精妙所在,以小见大,于苟且处看世道,于奢靡处评人性,观众能不能看懂,就另当别论了。

车夫、马仔、王妈、财主老板,这些边缘人物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反衬出故事主体的戏剧张力。其中的重要角色王妈,深知最后一顿饭是下毒的,便用自己的死来抵挡陆先生家族的悲剧,但她的死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带动了后来一系列的悲剧,这也映衬了开头时,葛优两次提到的那句“没人敢惹王妈”,这是一种文艺片惯用的隐喻手法,陆先生将其视为全家命运的屏障,当屏障一旦消失,结局注定是家毁人亡。

这部影片,成于结构也败于结构,插叙、倒叙、正叙,轮番上阵,虽然这样搅起了故事的情绪氛围,悠扬舒缓的节奏中,满是其歇斯底里的呐喊,仿佛下一幕就要出现风云突变的颠覆,这是亮点。

但这同时也让一部非线性叙事的电影在逻辑上混乱不堪,将时代的衰败一一投射到形形色色的小角色身上,故事的主体被分裂拆散。冗杂繁琐的关系网翻动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龙卷风,但同时也无可避免地搅混了一江清水。

总体来说,这部文艺片在内在情感上,依然是程耳一贯的自我抒情,精神自恋的产物。外在结构上疏远观众,脱离主流,以一种另类的精致感打磨出了一部鲜有知音的浪漫文艺片。在克制与放纵间徘徊,在情色与暴力间游走,这样的电影赏析的是意境,如果还能看懂剧情的真实情感,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