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傣族舞的起源和文化背景,风情万种的傣族泼水节

中国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自治州。 其他散居云南各地,人口近百万,是西南部古老的少数民族。

因泼水节而高兴的人们。

傣族历史悠久,全民信仰佛教,但寨神、寨鬼、农业祭祀、狩猎祭祀、灵物崇拜等原始宗教活动也很普遍。

泼水节是傣族新年佳节,也是傣族最重要的节日。 每年农历四月举行,一般为三至四天。

第一天是“麦日”,和农历除夕一样。 泰语叫“万德香汉”,意思是送旧的东西。 这个时候,人们要打扫房子,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各种各样的节日活动。

第二天被称为“生气之日”,“生气”意味着“天空”,按照习惯这一天既不属于前一年,也不属于第二年,所以是“天空之日”。

第三天被称为“玛雅之夜马”,据说这是木瓜之夜英灵带着新历回到这个世界的日子。 人们习惯把这一天看作是日本国王来了的泰国历的元旦。

泼水节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仪式,被佛教吸收了。 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并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的影响而加深。

疯狂泼水的场面。

泼水节作为民族的风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百年了。 在泼水节的流传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其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相结合,赋予了泼水节更多不可思议的含义和民族色彩。

至今,傣族人之间仍流传着非常有趣的神话。 太古时代,傣族地区有恶魔。 他作恶、暴虐,收不了庄稼,鸡犬不宁,百姓不说话。

人们恨这个恶魔,但想了很多方法也对付不了。 之后,恶魔娶了7个民女为妻。 姑娘们看到自己的同胞过着悲惨的生活,决心找到消除恶魔的方法。

聪明的七个女儿从恶魔的话中发现了他致命的弱点。 也就是说,只有恶魔自己的头发可以放在死地。 一天晚上,恶魔喝得酩酊大醉,沉沉入睡,姑娘们勇敢地从他头上拔下头发,紧紧地勒住他的脖子。

果然,恶魔的头很快就掉了下来。 但是,魔头一到地面,地面就会燃起大火。 眼看要发生灾难的时候,姑娘们马上拾起了头,大火熄灭了,恶魔也消失了。 为了避免大火重燃,给人民带来灾祸,姐妹俩决定轮流抱住恶魔的头,每年轮流。

每年换人的时候,人们都会给抱着头的女儿冲水,冲洗掉身上的血污和大人的疲惫。 此后,傣族人民为了纪念这7位机智勇敢的女性,每年这一天互相泼水,形成了傣族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的重要节日。 这是因为对他们来说,泼水节是新年,是傣族历法新年的开始。 傣族人民为庆祝泼水节举行了许多活动,

泼水是一种祝福。

浇水祝福,在“麦日”,也就是泼水节的第一天,一大早人们就摘下花和绿叶供奉佛寺,抬着清水“浴佛”——洗佛像的灰尘。 “浴佛”结束后,开始了集体浇水。

一群年轻男女用各种容器装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玩耍,所有的人都洒了水。 “水花四溅,傣族狂”,“淋湿了,幸福的一生”!

一朵象征吉祥、幸福、健康的水花在空中绽放,人们尽情欢闹,笑声爽朗,喜悦异常,浑身湿透,兴致盎然。

进行男女丢包游戏。

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寻找爱情、培育幸福的美好季节。 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欢玩“丢包”游戏。 女儿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束,是一封表达爱情的信。

丢包那天,姑娘们做好了一切准备。 然后打着花伞,拿着小花的包来到了“包场”。 和年轻人排在两边,相距三四十步,开始向对方扔花包。

如果一个年轻人收不到女儿送的花束,就把提前准备好的花插在女儿的发梢;如果女儿收不到他送的花束,就把花插在怀里,这样选择对象,浪漫的爱情故事就开始了。

划船是泼水节最精彩的项目之一,经常在泼水节的“玛雅夜马”(第三天)举行。

龙舟上的热闹场面。

当天,身着喜庆盛装的人群聚集在澜沧江畔、瑞丽江畔,观看龙舟竞渡。 河里停泊着染成绿色的龙船。 船上乘坐着几十名精干的水手。 号令一响,维修好的龙船箭一般向前飞去。 顿时整条河响起了鼓声、锣声、号筒声、喝彩声,这里节日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泼水节离不开舞蹈。 大型舞蹈主要安排在玩水的第三天。 例如,踢踏舞和孔雀舞等。

从七八岁的娃娃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穿着节日的服装,聚集在村里的广场上参加集体舞。 像踢踏舞一样热情、稳健、聪明。 舞者围成一个圈,随着锣和象脚鼓翩翩起舞,一边跳舞一边喝彩“吾、吾”和“水、水”! 孔雀舞蹈的优美、高雅、抒情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情趣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聚着傣族儿童的审美情趣。

晚上的大烟火。

充分展示即兴表演的舞者也不少。 既有一边唱歌一边跳舞的人,也有一边跳舞一边喝酒的人。 喝醉了,胡闹也没关系,连续跳了好几天也不知道累。

升值是空谈的另一个保留。 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烟花,在竹竿底部填满火药和其他原料,放在竹子做的高升架上,接上引体,经常在晚上燃烧。

上升后,点燃导线使火药燃烧时会产生强推力,将竹子像火箭一样推入上空。 竹子吐着白烟,嗖嗖地向前弯着,向空中燃放着华丽的烟花,花团锦簇般闪闪发光,十分美丽。 地上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议论声、赞美声此起彼伏,很不热闹。 飞得又高又高的寨子,让人感到更灿烂,更吉祥。

点亮孔明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 到了晚上,人们在广场空地上点燃蜡烛,放入自制的大“汽球”中,借助空气的浮力,让明亮的灯光飞向天空。 越是黑暗的夜晚,明亮的灯光越高,飞得越远。 人们以此纪念古代圣贤孔明。

关灯。

赶时间也是傣族泼水节的重要活动之一,与我们汉族的“庙会”很相似。 因为布局规模不同,既有以村为单位进行的,也有几个村共同进行的,时间也各不相同。 个人在泰国历12月中旬的开门节以后3天举行,一般在正月举行。

摆锤,又称“摆锤”,是傣族特有的活动。 阳历4月14日是泰国历新年(泼水节)中的钟摆日,每逢这一天都会在曼闻公园举行祭典。 这个风俗至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

在曼听公园散步现场,不仅可以买到傣族人民的特色手工艺品,还可以品尝到傣族特色小吃。 在这个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艺术节中,可以体验到最朴素的傣族风情。

泼水节起源于印度,人们希望互相泼水表达自己的祝福,带走灾难和痛苦。 伴随着笑声,伴随着湿漉漉的身体,非常开心和满足。

互相祝福的热闹场面。

泼水节上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给人以艺术享受,有助于了解傣族,了解其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征。

泼水节是全面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傣族舞的起源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