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附加扣除是返钱吗,投资返利、名医神药……法官揭秘围猎“银发族”诈骗的真面目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袁京
近年来,以“银发族”为目标的各种新型诈骗层出不穷。 一些不法分子以“服务”、“关爱”为名欺骗老年人,以“投资回报”、“名医神药”、“老赖”等为名围堵老年群体。 上周,北京高院召开北京法院治理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总结会。 今后,法院将对养老诈骗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全力追赃挽回损失。
骗局1:“稳赚不赔”的投资不靠谱
案情回顾
一位自称理财公司业务员的王先生,经常在周边公园和小区门口发传单,免费赠送礼物等,引起了老年人的注意。 和他们取得联系后,王先生表示,公司销售的养老理财产品“没有风险”。 为了增进感情、骗取信任,王女士拿出“旅游资金”组织老年人玩耍,在旅游过程中不断教授所谓的投资知识。 王先生突然发现,老人们都很高兴地拿出自己晚年的钱购买了该公司的理财产品。 在收到前两个月的返利前,“热心”的王某消失了,老人们终于血本无归。 经查,王某通过该方法先后非法吸收17人521万元存款。 法院最终判决王某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三个月,并处罚金五万元。
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法官提醒
老年人的投资热情不低于年轻人。 不法分子往往想增加储蓄,但利用他们缺乏投资经验、风险意识淡薄的特点,虚构的“高大上”投资理财产品,可以通过售后、高额分红甚至“甩头”享受提前回报等借口,“高回报” 一些老年人试探性地短期投资,在如期获利后,对公司的经营充满期待,不断投入更多的本金,而不法分子的公司实际上没有经营任何项目,最后往往以“资金链断裂”为由卷走钱财跑路因此,在很多案件中,即使最终公司人员被追究刑罚,老年人的投资金也往往难以收回。
老年人要牢记投资有风险,不要相信“稳赚不赔”。 高额利润当然令人心动,但财产安全更重要。 笔者建议老年人从正规渠道购买理财产品,仔细阅读相关协议,充分认识交易风险和自身承受能力,避免投资业务不清晰、风险不明的项目,对投资活动的真伪、合法性进行必要的判断和了解。 老年人在作出投资决定前,应多和家人沟通,保存好合同、转账凭证等证据,发现被骗后及时报警。
骗局2:高价收售“古董”可别信
案情回顾
周某在一家拍卖公司做业务员时,伙同他人给黄老汉、曹老汉等打电话,邀请老人们将藏品带到公司,谎称愿意帮他们高价拍卖,骗取了他们的“委托费”2万元。 法院经审理认为,周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伙同他人骗取老年人钱财,数额较大,已构成诈骗罪。 最终,法院判处周某有期徒刑6个月,并处罚金1万元。
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法官提醒
除了投资理财产品,收藏也是老年人消费诈骗的重灾区。 古玩、书画、邮票等藏品因具有升值空间和艺术价值而深受欢迎。 不少老年人想换藏品,但缺乏对价值的客观判断和对拍卖行业的深入了解,容易陷入不法分子的圈套。
收藏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种是“虚假拍卖”,不法分子以帮助老年人高价拍卖收藏的旧物为由,抬高物品价值,欺骗老年人委托拍卖,收取“鉴定费”和“服务费”。 约定的拍卖期限临近时,以藏品有缺陷、拍卖延期等理由推辞,拒绝退还老客户支付的费用。 二是“假买卖”,不法分子给老年人打电话,声称公司免费赠送纪念品,或者对方中奖,需要去公司领取,吸引老年顾客后介绍收藏产品进行销售,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开发事实上,公司藏品多是从批发市场购买的,成本较低,但一些老客户却不惜抵押或变卖房产购买,最终血本无归。 三是“混合连环套餐”,以高价拍卖老年人手中的旧物为由招揽公司进行交易,销售公司劣质工艺品,实施二次诈骗。
提醒有收藏爱好的老年朋友,遇到高价代销、藏品回购等情况时,要仔细识别,不要轻信。 另外,必须慎重判断组织鉴定的资质,不能简单地通过公司环境、规模等表面现象来判断经营状况。 交易时注意留存品鉴定资料、交易合同、转账凭证等证据,不得将原件交给他人。
骗局3:“以房养老”或致钱房两空
案情回顾
张奶奶向刘老汉夫妇宣传某养老服务公司推出的“以房养老”项目,介绍以名义抵押住房、向他人借款,以便今后每月能拿到上万元的养老金。 刘老汉夫妇受其诈骗骗,将名下的两套房产分别抵押给了两名放贷人。 获得500万元后,刘老汉立即向放贷者支付了第一个月的利息和服务费14万元,剩下的400多万元按照协议,转入张某公司理财账户进行统一投资。 随后,小张用卡分几次移动这笔钱,之后就没有声音了。 法院经审理认为,张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谎报事实、隐瞒真相,骗取他人财物构成诈骗罪。 最终,法院判处张某有期徒刑14年,并处罚金28万元。
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法官提醒
2013年至2018年,国务院、保监会、银保监会发布养老服务发展文件,推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 目的是让老人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将其住房变成实际的“养老金”。 实际上,这是国家提倡的新型养老保险,由专门的保险机构经营,办理过程中不会签订借款合同、房屋买卖合同。 符合条件的老人将名下的房屋抵押给保险公司,房屋所有权仍归老年人所有,保险公司每月向老人发放养老金。 老人去世前,保险公司依法行使房屋抵押权,处置房地产所得优先用于偿还养老保险相关费用。
但由于一些不法分子偷换概念,打着“养老投资”、“养老房贷”的旗号进行虚假宣传,诱骗老年人抵押房产,将贷款资金直接占为所谓理财产品或自己所有,并承诺支付高额养老金,导致老年人最终无钱房
与上述案件相关的一家公司所谓的“房贷”,是老年人与贷款人签订房贷合同,以高额利息向小贷款公司或其他个人贷款,将借出的钱转入公司或个人账户,每月老年人需要向贷款人支付利息。 公司声称每月向老年人支付高额养老金,但不能保证安全。 一旦公司资金链断裂无力支付利息,或者没有退路,老年人将面临违约,家财大气粗。
因此,老年人在购买投资理财产品之前,也要警惕熟人的介绍。 不要相信“无风险、高收益”等宣传。 要结合自身抗风险能力,选择正规金融机构购买理财产品,涉及房地产等重大财产处置,请勿轻易尝试。 必须抵押房地产或者变更房地产的,应当充分理解所签合同、授权书的内容,在子女、律师等专业人员的帮助下操作,避免上当受骗。 有借款需求,一定要选择有融资资格的正规金融机构办理抵押贷款手续。 不要轻信无资质公司发布的“无息、无担保”等虚假宣传广告。
骗局4:“特供”保健品骗财还误诊
案情回顾
陈某成立了多家公司,以老年人为主要对象销售保健食品。 陈某将员工冒充知名医学专家咨询老年人,谎称医务人员进行虚假检测、伪造检测报告,虚假宣传公司销售的保健食品可以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癌症肿瘤等,谎称购买产品有国家补贴,导致老年人存在癌症风险案发时,陈某实施诈骗活动金额达1161万余元。 经审理,陈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虚构事实、隐瞒事实手段骗取他人财物,构成诈骗罪,最终判处陈某有期徒刑十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八百万元。
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法官提醒
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重视健康和养生保健。 因此,以高价销售保健品为名骗取财物,成为诈骗老年人最常见的犯罪手段之一。
在目前涉及保健品诈骗的犯罪中,人们呈现出分工逐渐细化、诈骗手段形成闭环的趋势。 有责任收集信息、联系老人或邀请老人去非正式诊所,使其作为“医务室”发挥作用; 通过赠送礼品、免费体检、专家讲座等方式,吸引老年人参加“养生讲座”,以保健品“特供”“特供”“祖传秘方”为噱头,打着根除疾病、药物奇效的幌子进行虚构,制造产品功效行为人有明确的组织分工,相互配合,提高老年人防范诈骗的难度。 随着犯罪手段的翻新,近年来也有人抓住老人戒心较弱的特点,披上维权、退钱的外衣,取得老年人的信任,以帮助保健品退钱为由骗取手续费等,进行二次犯罪,给老人造成更大的财产损失。
因此,建议老年人进行科学保健理性养老,从正规渠道获取科学保健常识,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不参加所谓的“健康讲座”“免费体检”等活动,不购买“治百病”的“特效药”“万能保健品” 保健品不能代替药品,对疾病没有疗效,感觉身体不舒服就去正规医疗机构,不要生病随便就医。
骗局5:“黄昏恋”当心“温柔一刀”
案情回顾
60多岁的林先生通过人的介绍认识了黄先生,两人通过微信聊天确定了“恋人”关系。 黄某以买房缺钱为由向林某借了6000元。 最初转账后,范某答应与林某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本以为会成为家人,但对之后的债务没有任何怀疑。 经查,黄某在交往中未使用真实姓名,隐瞒已婚事实。 与林某交往不到3个月,黄某就买了虚构的房子、看病,多次向林某要钱。 林先生报警后,黄先生的家人退还了所有的钱。 最终,法院以诈骗罪判处黄某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1万元。
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法官提醒
但夕阳红是最美的,一些丧偶的独居老人希望得到关怀和陪伴,找到伴侣共度余生。 这给不法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 所谓“黄昏恋”背后隐藏着“温柔陷阱”,不仅欺骗老年人感情,还席卷他们的“钱袋子”。
“黄昏恋”诈骗是“杀猪盘”的一种,犯罪分子利用单身老人缺乏感情、生活孤独的特点,通过网络、短信或非正式的婚介平台,与老年人相识、假扮、编造身份之后,以自己或家人生病住院、投资失败为由索要钱财,假装有投资渠道,以能解决待遇等方式骗取钱财。
网络交友要谨慎,不要随便添加陌生人的朋友申请。 交友要提高反诈骗意识,充分了解对方的生活、工作等情况,确认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 妥善保管自己的银行卡、身份证等重要物品,不泄露密码等个人信息。 对方因各种理由提出物质要求时,要警惕,不要被花言巧语欺骗。
法官提示:提高防骗“免疫力”
面对花样百出的养老诈骗,“银发族”要提高反诈骗的“免疫力”,做到以下“四不”,强化防范意识:
一个是不贪婪。 馅饼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掉落往往是一个“陷阱”。 面对“免费体验”“免费试用”“高额回报”等诱惑,老年人应保持清醒头脑,不参与“零元购”“全额退票”等消费活动,放弃“小便宜”的心态。
二是不听。 不要轻信来路不明的电话、短信和网络销售。 要声称是公检法、社会保障机构等机构打来的电话,必须提供大量证据。 生病后应立即选择正规医院就医,不要相信有“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民间偏方”。
三是不要遗漏。 不轻易透露自己和家人的信息,不自由填写问卷,不点击陌生链接,不向陌生人透露真实的个人信息和家人情况,比如姓名、年龄、电话地址、银行账户、家人等。
四是不转账。 在决定大额支付之前,要慎重考虑,遇到要求支付或转账的情况时,请先咨询家人或朋友的意见,不要给陌生人汇款。 意识到被骗了,马上打电话报警,不要等待,不要拖延,好好保护晚年的“钱袋子”。
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