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HBO大尺度美剧揭开“加州杀手”真面目丨病态心理源自童年经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美剧《我将消失在黑暗中》一经发布,就引起了剧烈的反响,直到现在也有不少网友在讨论这部大尺度片子。

“加州杀手”——一个外在“人形”完好,而内在心理和精神一路土崩瓦解,最终把自己锻造成为恶魔的前退休“警察”。

这个警察有多恶魔呢?随便截取一些犯罪记录:

·十余年间杀害13人,强奸50余人,绑架并对106人进行酷刑。

·会在深夜侵入卧室——用手电筒强光叫醒熟睡中的夫妻,威胁妻子把丈夫的手脚捆住。然后当着丈夫的面侵犯妻子。他会把餐盘一个个叠在丈夫背上并威胁说,只要餐盘落地,他就杀了他们全家。

·1979年10月犯案后,他开始不再留下活口。至此,正式从连环强奸犯,变成了连环杀人犯。当地警方陆陆续续从社区民居里、人迹罕至的海滩找到普通人或情侣们的尸体……

  • 警方对此无能无力,案件侦破陷入僵局。

    直到四十年之后,一位侦探小说作家将他的案件写成了连载小说,并以《我将消失在黑暗中》为名出版。结果由于这部小说大受欢迎,成为当年的畅销书。加州杀手案件也回到人们的视野,警方开始重新调查此案,以求追查真凶。

    最终,警方运用科技手段锁定了杀手的DNA,从而将嫌疑人从茫茫人海中捞了出来。

    开始,人们以为这个罪犯一定是一个生活潦倒无度的底层人士,结果大出所料,警察逮捕到的,是已经72岁的加州杀手,约瑟夫·詹姆斯·迪安杰洛,他曾是美国海军,退伍后担任警察。

  • 小时候,约瑟夫曾经目睹自己七岁的妹妹被人强奸,而自己却因为弱小无力只能眼睁睁看着无法施救,所以他之后犯案时总会让丈夫当面看自己侵犯妻子。

    长大后,他交往的女友邦尼抛弃了他,嫁给了一个比他更有钱更有地位的男子,他由此倍受刺激,在以后奸杀女性时总是说“我恨你,邦尼”。

    悲惨的童年经历与坎坷的情路,让约瑟夫备受折磨。如果一定要分析他为何转变为人间恶魔,那么就一定要从他的这些方面来分析。

    阿德勒 《自卑与超越》

    奥地利心理学家曾提出,无论是谁,在其一生都必然要面对和经历三大主题:生命生存、婚恋家庭、职业发展。站在这一角度上看,很显然,约瑟夫在婚姻爱情上遭受了挫折。

  • 这一挫折是常人所不能承受的吗?是的,普通人普遍能够接受的情感变故。但是到了约瑟夫这里,却是又一层伤害的重度叠加。

    这就不得不回到他的童年去寻找答案。

    他曾亲眼目睹自己的妹妹被人强奸,而他却无能为力。医学研究上,当人受到重大事故影响或刺激之后,会产生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PTSD)、应激性心理障碍。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缓解和治愈,将导致精神和心理上和人格上的各种障碍。

    【儿童PTSD症状】

    儿童的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可表现为梦魇

    反复再扮演创伤性事件玩与创伤有关的主题游戏

    面临相关的提示时情绪激动或悲伤等

    另一方面, 让我们从精神和心理层面来看一看。

  •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

    精神分析学鼻祖弗洛伊德,将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意识】能够被自己感知到的心理活动。

    【前意识】介于潜意识与意识之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意念、回忆经常被压存在这个层次,而且一般不会被个体所察觉,但是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感受到。

    【潜意识】是人的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它们在不知不觉的潜在环境里发生,由于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所以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察觉,而这些潜伏着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统称为潜意识。

  • 显然,童年目睹7岁妹妹被强奸的刺激和悲伤反应,从来没有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缓解,而是一直潜藏在约瑟夫的前意识里。当他遭遇人生中的爱情时,原本有可能被爱、温暖、婚姻治愈和挽救的破碎心灵再次遭受重大打击。

    女友邦尼的拒绝,被拒绝和抛弃的强烈的不适感和不愉快,也同步唤醒了埋藏在前意识里的童年感受,两者相互叠加,彻底击垮了前海军军官的心理和精神防线,让他在愤怒与屈辱中走向了疯狂报复。

    这种疯狂报复的源头,就来自于童年时期的应激创伤:患者会反复再扮演创伤性事件,“玩”与创伤有关的主题游戏。

    综合以上,我们可看出:当人的心理与精神上受到刺激而没有得到缓解后,人格将发生变异与扭曲。

    【可怜的妹妹角色影响力】

    在他人面前重现自己当年受过的刺激,让他人感同身受,以表达自己一直以来无法排遣的愤怒与悲伤,从而获得同盟者,分散自己的创伤痛苦。这是一种非常极端而无奈的自我求助。

  • 【 “我恨你邦尼” 事件影响力】

    强奸是一种生物体动作行为,属于精神层面上的需求被忽略之后充满恨意的报复举动。童年被伤害后,约瑟夫在情感层面就自我关闭和封闭了。当成年后被打开后又再次遭受创伤,进而最终陷入极端冷漠与无情的状态中。

    这种自我保护就是极端冷酷、极端无情绪、并充满发泄意味。

    但事实上,一连串的犯罪行为只给他带来了生理上的舒缓,却完全没有取得精神上和心理上的任何支援。恰恰相反,每一次犯案每一次尖叫和血淋淋的过程,都只让他生物本能中的兽性得到滋养,而却让人性稀薄到可有可无。

    由此恶性循环,一次次的自我救赎,其实是在错误的路途和方式上越走越远。直到身体上不再强健,大脑逐渐遗忘了过往的初始痛感,他才停止了自我虐待。

  • 以世俗而客观的眼光看来,加州杀手残忍、冷酷、无情,给予了人们太多痛苦与恐惧。而不为人所知的是,加州杀手从童年时期开始,就已经处在崩溃边缘,并且这种溃烂危机一直没有得到过有效治愈和纾解,乃至成年后遭受情感经历之后,全面崩溃。

    对于性、对于女人、对于强奸自己妹妹人类的憎恨悉数汇聚在一起,最终突破了他的精神和心理防线,使之变成了一个杀人狂魔。

    让人感到奇妙的是,大作家史蒂芬·金曾经盛赞这部小说是“跨越类型的杰作”。

    请注意,史蒂芬·金就是专门写作心理犯罪小说的大家,当他站在正常人类角度去评价这部小说的时候,人们很容易从相信大作家从“作品”角度的点评与肯定。

  • 然而,我们不能确认的是,史蒂芬·金的称赞,是单纯针对作品,还是针对这个故事本身。

    因为,它其实不是故事,而是真正发生过的案件——跨越人类人性想象力的犯罪案件。

    他是盛赞这个故事的原型主角,还是只是称赞故事结构本身?每一个人,可能都有犯罪动机和心理,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潜在的罪犯。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 I'll Be Gone in the Dar》《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1]Ricoeur, P. (1966). Freedom and nature: The voluntary and the involuntary, trans. Erazim Kohak.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2] Prochaska, J.O., DiClemente, C.C., & Norcross, J.C. (1992). In search of how people change: Applications to the addictive behavior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7, 1102-1114.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 I'll Be Gone in the Dar》《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1]Ricoeur, P. (1966). Freedom and nature: The voluntary and the involuntary, trans. Erazim Kohak.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2] Prochaska, J.O., DiClemente, C.C., & Norcross, J.C. (1992). In search of how people change: Applications to the addictive behavior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7, 1102-1114.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