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语言与图像制造悬念
电影《全民目击》宣传海报资料图片
“全民”可见的叙事背景
一方面,“全民”可见的叙事背景使得影片内外的观众视线统一,能够产生良好的代入效果,帮助影片外的观众很好地进入故事情节,增强影片的感染力。另一方面,“全民”可视的叙事背景带来的感染力和沉浸感会使影片外观众的认知和判断被影片内的语言和图像引导,从而难以真正理性地对影片内的事件做出判断,这样一来,影片便能够通过语言和图像建构悬念。
语言配合图像制造和消解悬念
语言配合图像制造悬念的情形主要发生在庭审过程中。
其次是庭审过程中参与庭审的人员和与案件相关的证据制造了悬念。庭审开始后,童涛提问林萌萌的过程和案发经过的视频以交叉蒙太奇的形式呈现出来,使观众得以了解案件的具体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监控录像记录了林萌萌约见杨丹以及开车撞向杨丹的画面,但监控录像只有画面,没有声音,这意味着案发现场语言是“缺席”的,画面上明显能够看到林萌萌和杨丹都说了话,但观众却不能了解她们说话的内容,即语言承载的信息是缺失的。实际上,这些信息的缺失为影片内的人物和影片外的观众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从而达到了制造悬念的效果,也为故事接下来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此时,观众能够听到的只有庭审现场人员的声音。面对控方的提问,面对控方证人的证词,被告人林萌萌和被告辩护律师周莉都表示不反对、没有疑问。如此一来,童涛步步紧逼、逻辑清晰的提问和周莉“消极”的应对状态引导观众认为案件结论已经很明确了。表面看,影片开头营造的悬念似乎在几分钟内被消解了,实际上,观众心中的疑惑却进一步加深。
林泰的老部下、杨丹的司机孙伟作为控方证人在法庭上提供证词。在周莉的一连串询问下,孙伟的回答展示出了一个与观众之前的认知完全不同的“真相”。在这个周莉和孙伟的语言共同构成的“真相”中,被告人林萌萌成了受害者。这个年仅20岁的女孩脸上的茫然、无助让观众心生怜悯,这样一个“真相”显然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第二场庭审中,童涛对林泰的提问与周莉对孙伟的提问异曲同工,同样是借助观众对林萌萌的同情以及对林泰的成见。观众们转而认定林泰才是拿亲生女儿和老部下当“替罪羊”的“真凶”。
语言配合图像消解悬念的情形主要发生在庭审过程之外。
童涛与林泰多次在法庭上“较量”,似乎林泰总能让自己的“违法行为”逃脱法律制裁。童涛的叙述会让观众形成一个判断:基于一系列的矛盾,童涛难免对林泰持有偏见。尽管童涛的语言未能直接消解事件的悬念,却在一定程度上与影片后半部分对事实的揭露形成了呼应。
在庭审前周莉与林泰的交谈中,我们看到了林泰企图花钱让周莉为林萌萌做无罪辩护的事实。异曲同工的情节还有孙伟夫妇与林泰的交谈,两人出于对林泰的感激和对林萌萌的关爱而制造了伪证,两人在庭审前与林泰交谈的画面和所说的内容消解了孙伟在法庭上建构的“真相”以及苏虹提供的图像“证据”。被遮蔽的事实暴露出来,悬念得以消解。
本片消解悬念最有力的画面也是最为震撼的一个情节是周莉驾车撞入红星机械厂后看到的景象。与案发现场一模一样的装修效果让周莉确信自己看到的视频是一条“伪证”。案情原本是简单明了的,而林泰提供的视频使案件扑朔迷离,建构了符合观众逻辑的“真相”,遮蔽了客观事实,制造了一系列悬念,而当观众随着周莉的视线看到林泰伪造的“案发现场”之后,一切悬念都被消解了,事实终于浮出了水面。
可以看出,在电影中,语言与图像的不同配合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有学者指出:“图像需要文字解释其所暗含的思想,使思想得到澄明;文字也需要图像的帮助,使其表达更加形象具体。”这也正是《全民目击》能够悬念迭出的关键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