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人物志 · 罗大佑:如果鲁迅会唱歌

“他不但改变了中文歌词的语言风貌,更不公平的是,他还拥有无与伦比的作曲、编曲、制作的才华。他让我们知道:一个歌手,不但可以拥有诗人的灵魂,也能拥有思想家的精神和革命家的气质。一张唱片,也可以成为震撼时代的启蒙事件。”

  • 第23届金曲奖“特别贡献奖”马世芳颁奖致辞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姚斯认为,文学文本并不是一种自在之物,只有读者参与其中,才能使它从“死的”语言中得到拯救,获得现实的生命。

    这就像乐谱,与演奏者之间那暧昧的羁绊,因此,其历史本质不仅在于它的再现或表现功能,还在于它的影响。 今天要聊的重磅级人物,他成就之耀眼、面向之复杂,足以留给我们众说纷纭的巨大阐释空间,何况他并未止步,仍在参与着历史。

    “全面公允”地论述罗大佑的音乐生涯绝非易事。

    01.罗大佑其人

    毕业于中国医药学院,曾在放射科执业,到1994年,41岁的罗大佑才在【职业】一栏里填写下“作曲”。

    因为父亲心爱音乐,罗大佑自六岁半起,每天要弹30分钟钢琴,时长甚至精确到秒针。老师会在他手背上放一枚铜板,铜板掉下来就会挨打。

    初学钢琴虽然是极为重要的启蒙,但枯燥的学琴生涯并没有让他对音乐提起兴趣。

  • 真正享受“玩”音乐,是从他自学吉他开始。

    三年级时,罗大佑便尝试用吉他抓歌曲的和弦,试图处理音乐更为内在、深度的结构。

    高中的罗大佑更是将课余时间都奉献给音乐,自己去听唱片,摇滚乐、爵士乐、早期日本音乐。

    此外,他还大量地读余光中、洛夫、杨牧的新诗,这一阶段积累的养分对罗大佑往后的音乐创造有关键性的影响。

    罗大佑曾和几个朋友组名为“Rockers”的乐团,在里面担任keyboard手,虽然Rockers在他到台中念书后就解散了,但乐团已经小有名气,有不少亮眼的表现。

    考大学的时候,已然清楚知道自己心之所向的罗大佑,迫于父母亲族、社会氛围的压力,还是选择了就读医学院。

    大五那年,罗大佑为刘文正的电影《闪亮的日子》制作配乐,真正踏入音乐制作的领域。但此时的罗大佑,还在医生的道路上孜孜以求着。

    直到1987年4月,罗大佑下定决心,开刀救人的医生会有千千万万,但通过音乐治愈人心的,还缺一个罗大佑。

    于是他给父亲写了一封11页的长信,说,你们要相信我,不会让你们失望的。做音乐,收入不会比做医生差。

    02.《之乎者也》

    1982年,罗大佑推出首张个人专辑《之乎者也》,一夕之间改变国人聆听中文歌曲的方式,其余震到现在仍振聋发聩。

    彼时,台湾尚处在校园民歌时代。1976年的李双泽在一场民谣演唱会上掷碎了代表着西洋文化的可口可乐瓶,怒吼道:“我们应该唱自己的歌!”

    那时罗大佑便自觉:“当时校园民歌很流行,我并没有高举那样的旗帜,实际行动却符合那样的标准,甚至自立门派,冲击出一块新领域。”

    罗大佑横空出世,石破天惊的电吉他前奏、不甚标准的咬字和粗糙的嗓音、蕴含着炽烈能量的音场,他用完全不同于校园民歌轻柔空灵的表达形式,继承了“唱自己的歌”的精神。

  • 如果回归到姚斯的理论,对于《之乎者也》这张专辑,可以说,听众的“期待视野”完全被打破,甚至颠覆。

    “以歌载道”并不新鲜,摇滚的编制也并非从未出现过,可罗大佑用纯正摇滚乐的形式传递的现代讯息,显得如此贴切和彻底。

    以一人之力实现了台湾流行音乐从“天真”到“世故”的转向,展示了一个如此顿挫沉郁的启蒙世界。

    由此,罗大佑的语言成了世代飞跃的标记。

    罗大佑作品的音乐性毋庸置疑,值得注意的还有他独特鲜明的歌词。

    除了堪比文学作品的优美措辞和他那经典的递进叠词的三段式排比,“词曲胶合”始终是罗大佑追寻的重要命题。

    他曾经说,“在词曲100%和谐前,我是不会拿出来发表的。”

    以收录在《之乎者也》之中的《童年》为例,据说,这首歌被罗大佑整整打磨了三年。

    “零食”、“黑板”、“万花筒”,这样真实熟悉的字眼直接引起每个人对童年的共鸣,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生活化的措辞与呈现,也最符合童年本真的意味。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只有蝴蝶停在上面”,平声去声的声调精确贴合旋律重音而又不失去口语的质感,将语感的顺畅达到了极致。

    《之乎者也》专辑中还有重磅的《鹿港小镇》。

    这时起,罗大佑就不吝于在作品里展现对两岸三地社会现象的关注。

    来到台北这个大都市,他的眼睛盛满在医院见过的生生死死,又亲眼得见为他修摩托车的离乡青年正在经历的迷茫和幻灭。

    现代化的钢筋森林和那个记忆中湿热的天然小岛在他脑海里迅速闪回,于是有了“台北不是我的家”那句近乎于愤怒的哀诉。

    “家乡的人们得了他们想要的,却又失去他们拥有的。”是对进步的徘徊和反思,是对物质富足但精神空虚的审讯,是对城与乡之间尴尬差距的追问。

    罗大佑生生把“乡愁”这个常见的主题探讨到如此高度。

    03.恋曲

    “罗大佑一开口,青楼女子、落拓文人都不见了,而是一个现代青年在唱他自己的心情,那里没有醉生梦死,灯红酒绿,没有自欺欺人的今世、永恒,不虚伪、不造作、不夸饰,没有脂粉、不冒酸气、面对现实,从此,一代新人有了他们自己的声音。”

    那么,何谓“一代新人自己的声音”?

    《恋曲1980》中显而易见的叛逆就是答案。

    仍然天真的孩童追寻着所谓的“永恒”和“绝对”。

    是啊,“永远”听起来多么美,多么振奋,只有长大的人才会直面世间的断断续续、无疾而终。

    当情歌还在说着海枯石烂的甜言蜜语时,罗大佑偏要站出来,叩击你的心,问道:“爱情这东西我明白,但永远是什么?”

    在这批判斗争的世界里,每个人都要学习保护自己。让我相信你的忠贞,爱人同志。

    《爱人同志》的整张专辑都充满着幽微的隐喻,这首歌也曾被写上不同的注解。

    有人认为这首歌道出了男女之间复杂的不确定性,有人认为这首歌暗喻了cultural revolution时期的恐怖,有人则认为这首歌在描述两岸之间微妙的互动。

    一旦你试图介入文本,你会发现作品的“真意”早已成为了一个消失的媒介。

    但请不要失望,有趣也在这里。

    罗大佑的歌中蕴含了极具张力的普遍解释空间,甚至你也可以说,他嗅到了山雨欲来时泥土的腥味,审探脉搏时一眼就洞穿了即将爆发的时代症候。

    04.族群认同、社会关怀

    1983年,罗大佑发行第二张专辑:《未来的主人翁》,他开始格外关注国族的宿命,以及整个故乡的概念。

    黄色脸孔、故乡、母亲等意象频频出现,站在极高远之境观照历史和未来。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

    在那个台湾对外关系节节败退和长期戒严的时代,这四句歌词好像完成了一首恢弘的史诗。

    第二段响起,儿童合唱团用清澈的童音歌唱着苍凉悲痛的民族伤痕,军鼓仿佛踏在无言土地上的一声声沉重脚步,唢呐的线条破空而出,终于又在我们最柔软的心脏上狠狠攥了一把。

    罗大佑1985年出走台湾,从纽约辗转至香港再到北京,最后又回到台北宣告尘埃落定。

    遍游整个华人世界,他终于发觉,离开故乡是为了更清楚地看到故乡。

    2021年12月5日,罗大佑在在台北直播演出,嘉宾包括动力火车和五月天的吉他手怪兽,四人在顶楼拿起吉他合作《未来的主人翁》。

    这是罗大佑近40年前写给这个世界的警示名言。

    ”我们不要一个被科学游戏污染的天空我们不要被你们发明变成电脑儿童每一个今天来到世界的婴孩张大了眼睛摸索着一个真心的关怀每一个来到世界的生命在期待因为我们改变的世界将是他们的未来。”

    四个人的同台或许可以看作是一种传承,罗大佑把对所身处的社会的责任感像接力棒一样递给了后辈们,并继续为所有人保驾护航。

    1983年的罗大佑把手中的铃鼓抛向观众,万人同他合唱这首歌,“飘来飘去,就这么飘来飘去。飘来飘去,就这么飘来飘去。”重复了一遍又一遍。

    罗大佑三十多年前表达的关切和失落在今天遥遥传出回响。

    我们的社会和未来真的在变好吗?答案仍然在风中飘荡。

    05.尾声

    就像他歌中所唱的那样:

    “当未来的世界充满了

    一些陌生的旋律

    你或许会想起

    现在这首古老的歌曲”

    相信,无论何时,未来的世界总会有人轻声哼唱起他的歌曲。

  • 最后的最后,

    多谢罗大佑,在某个时刻曾接应一个迷茫的少年下天落地,从粉饰的表面转开去直面一段段具体的、粗重的呼吸。

    你教会我什么是勇敢的“大人”,凭空赋予我承担责任的决心。

    “悠悠明灯是你,教我爱一个人,教我爱所有人。”

    真的爱你,也真的感激。

    END

  • 参考文献:

    1.吴清圣、马世芳(1995),<解读罗大佑>,《罗大佑自选辑》专辑文案,滚石。

    2.张卓:《罗大佑:香港,一个女性的温柔力量》,《人物》2013年5月刊。

    3.黄美池:《黑衣墨镜下的原生情感与认同抉择:论罗大佑的专业认同与国族/族群认同》,国立交通大学,2010年5月。

    4.粘淑茹:《接受与反应——罗大佑流行音乐现象研究》,国立东华大学,2014年6月。

    5. 马世芳:《昨日书》、《耳朵借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

    - // -

    编辑:猹猹、Riki

    文稿:猹猹

    配图:猹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