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琅琊榜:笑话!誉王带5万大军偷袭九安山,先安营扎寨不合理?

之前看到有个网友问:《琅琊榜》中誉王带着5万庆历军偷袭九安山,到了却安营扎寨,这个设定合理吗?

于是就想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就我个人而言,这个设定肯定是合理的。

为什么?这由誉王的做事风格和当时的具体情况决定的,剧中有很多细节可以解释说明。

誉王决定造反准备仓促,做这件事时就毫无理性

在誉王选择造反之前,靖王虽然得到梁帝的重用,但此时誉王并不是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他还是有和靖王斗争的资本。

“不可以走这一步。夏江之所以会对靖王出这样的主意,是因为夏江已经是朝廷通缉的要犯。而你不是,你虽然在与靖王的争斗中处于劣势,但并不是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这点从他在起兵谋反之前,皇后劝说他的这番话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

只可惜彼时被夏江蛊动的誉王哪里听得进去,他只简单地分析了下当今的形式就断定自己斗不过誉王,急功心切的他就选择造反这一条道路。

都说欲速则不达,誉王逼得皇后支持、简单地安顿宫城内的禁军后就出发走上了造反这条不归路。

此时的誉王早就被欲望冲昏了头脑,在他看来只要自己控制了宫城内的禁军再赢得庆历军的支持,之后就能毫不费吹灰之力就能逼迫梁帝就范。这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合理,可是只要稍微出现点意外对誉王来说都是致命一击。

与麒麟才子梅长苏的精细的布局谋划相比,誉王差得太多太多,太鲁莽冲动。梅长苏在面对誉王五万大军压境时,仍旧不慌不乱的指导着众人井然有序地迎接誉王的敌军。

欲望在这时就像一条白绫,而是誉王亲手一步步把白绫挂在了自己的脖子上。等待誉王的只能是失败与死亡。

借得庆历军之后便马不停蹄赶向九安山,长途跋涉之后不利于发动大举进攻

誉王曾对皇后说他也不敢承担弑君的罪名,此举只是清君侧。

我们先不管誉王说的是真还是假,至少他这次出发是带着担忧与顾虑的,毕竟庆历军中还是有许多是不愿意参与这场战争的将士们,所以在去借庆历军时他也险些败露。

誉王心底也不想承担弑君的罪名

誉王想着围住九安山就是耗也能把山上的人耗死,到那时再逼迫皇帝就范,名正言顺的接手皇帝之位不是更好吗?这样自己也不需要来承担弑君的罪名了。毕竟是自己的父亲,杀死梁帝的只是他最后的选择。

还有本来支持大举进攻的人就不多,如果选择直接进攻,难免在慌乱之中错杀了梁帝。如果没有梁帝亲自传位于誉王,日后民间自然有舆论说誉王为了争夺皇位杀了父亲梁帝。

誉王本就打着“清君侧”的旗帜,所以他怎么会直接去杀梁帝呢,让自己背上弑君弑父谋反夺位的罪名呢?既然围攻九安山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何还要选择那个不得已的做法呢?

盲目自信,没想到会有人能逃出自己的包围

得意就容易忘形,人在快达到自己目的时往往最容易功败垂成。誉王在后来也曾说他不曾后悔围攻九安山,那是他做得最痛快的事。可见当时他完全是有些欲望冲上头脑的样子,也许那时他已经不再理智。

综上所述,誉王带着5万大军偷袭,到了九安山先安营扎寨也就合情合理了。倘若誉王不那么盲目自傲,冲动,或许就不会下场那么惨淡。就像梅长苏说的,此役之后再也没有人可以挡住靖王了,誉王加速了靖王上位成功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