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广西有块地”成网络热梗,《无名》原来有这么深的土地情结
《无名》热映之后,有不少网络热梗开始流行起来。
比如柴犬从此被称为“八嘎狗”,就是因为电影中,日本航空兵有一只名叫“罗斯福”的柴犬。
再比如蒸排骨、呛虾和拿破仑,一时间成为广大网友热议的美食。
不过,最热的梗,还是黄磊,因为黄磊在片中贡献了很多经典到无以复加的台词。
像那句“我是一个软弱的人”,就已经成了“黄磊体”,也成了大家热议鬼畜魔改的对象。
另外,还有那句“我在老家有块地”,也成了网络热梗,被无数网友调侃。
除了《无名》本身的火之外,这些台词之所以能戳中网友们搞笑的神经,是因为它背后,本身就有涉及个体和时代的复杂意义。
大家虽然无法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这种意义,但对电影要表达的情感却能深深共情,所以才有了这种“无名体”。
这两天,《无名》走进了北大,在未名湖畔,和高校学子,《无名》的导演程耳,主演黄磊以及导演贾樟柯一起,探讨关于电影本身的话题。
而这些话题里,就提到了“我在广西有块地”这个热梗。
其中贾樟柯导演对这段话的理解,我认为是程耳导演要表达的核心和真谛。
这段话,其实出自黄磊饰演的张先生的自白,在投降叛变的时候,他自言自语,自己在老家广西有块地,站在上面可以看到漓江的景色,他希望回去种地。
为了形成互文,片中森博之饰演的渡部,也曾表示,自己脱下军装,要回到日本做个种地的农民。
中日两国的两类人,都提到了“土地”的命题,这也是程耳导演《无名》中,最深沉,也最有时代意义的命题之一。
贾樟柯导演,对这里“土地”的了解是深刻的。
他觉得,土地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身份。
当时的上海,可以说走在了世界前沿,无论是灯红酒绿还是摩登时代,都是“东方巴黎”、“时尚之都”。
可是,在上海生活的人们,大多数又都是农家子弟,包括黄磊饰演的张先生在内,他也是农家子弟,以前或者说整个家庭,都是以种地为生的。
这是个普遍现象,民国时代的很多大师,以及参加革命的诸多先辈,都是农民出身,比如胡适、鲁迅。
“土地”, 其实明确着在孤岛时期的旧上海这样一个灯红酒绿、衣冠楚楚的世界中,这些人的终极身份,农家子弟。
但是,时代胁迫他们在慢慢改变,比如梁朝伟王一博他们从事的革命,再比如唐部长他们工作的体制。
能从农民的身份中跳脱出来,加入到这个社会的改变中,能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成为革命者,或者走进现代社会的结构(虽然是汪伪政府的),适应新的社会模式,都已经形成了完全不同于以往农业社会的一种组织。
而在这种组织中,不同的个体,在找寻不同的价值,大家都是历史中的一环,只不过有的是好人,有的是坏人,而这种没有脸谱化,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剖析和批判,也是《无名》能真正触动现代观众的核心。
第二层含义,则是时代。
近代,除了上海,全中国大多数地方,都掀起了一场时代变革,这是大多数农家子弟推动的,打破几千年中国传统农业生活,农业社会和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模式的转变。
新的社会机构在孕育,新的时代在奔涌而来,处在变革中的人们,自发分成不同的派别,推动着社会的改变,时代的进步。
但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虽然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农民依旧是大多数。
所以,一方面时代在进步,农家子弟们成为其他阶级团结的对象,对打掉旧社会起着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农家子弟们,也一定要有自己的土地,自己的情结,因为传统观念并没有彻底改变,农民或者以前是农民的人,比如黄磊饰演的张先生,只有有了土地,才能安心,才会觉得安稳。
新旧的冲突而成,电影中对时代的注解,也因为这个人物变得深刻。
这便是《无名》中,关于土地最直接,也是最深奥的意义。
所以,有同学说,土地更像是一个心灵的寄托,我们在战争年代,我想要和平,或者我们处于现在,我想要一个安稳的生活。
对于电影,大家都有自己的理解,所以《无名》才会吸引那么多观众走进影院。
电影《无名》能带来的思考,以及后劲儿,永远是最足的,如果还没看过这部影片,就赶紧去看看吧!连北大学子都能征服的电影,一定是无比有味道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