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1959年的电影《林家铺子》几代人的经典回忆

《林家铺子》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水华执导、夏衍编剧、谢添主演的剧情片,于1959年上映。

该片根据茅盾的同名小说改编,以1931年的中国江南某小镇为背景,通过小工商业者的挣扎生存、最终倒闭,和林老板一家的命运,展现了当时整个社会尔虞我诈、“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黑暗现实。

  • 电影《林家铺子》海报

    故事简介:

    1931年,日本武装侵略中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各地青年学生纷纷掀起抵制日货的运动。这一风潮也波及浙江杭嘉湖地区的一个小镇。林家铺子老板的女儿林明秀因穿了一件日本货的旗袍而遭到同学们的鄙视,她羞怒地回家哭闹。此时,当地国民党党部却通过商会余会长借检查日货为名,到各家商店勒索。

    当晚,林老板用四百元贿赂了余会长,得到了出售日货的默许。于是,东洋货改头换面成了“国货”,陈列在林家铺子的货架上,一二八事变爆发后,上海某商行的收帐员赶来向林老板索讨债款,林老板只好向放高利贷的钱庄求助。因时局动荡,钱庄非但不肯再贷,而且还要他在年关前还清旧债。幸好铺子的伙计寿生从乡下收帐回来,才使林老板用还一半拖一半的方法,送走了上海的收帐员。年关过后,为向上海来的一批难民推销日用小百货,林老板到零趸小店里索债提货,用 “一元一套”的办法招揽顾客。

    正在生意兴隆之时,国民党党部却找借口抓了林老板,警察局卜局长也要强娶林明秀为姨太太。林家不知所措,寿生花了几百块钱才把林老板赎出来。在走投无路之际,林老板匆忙把女儿许配给寿生,然后席卷所有,带着女儿悄悄出走躲避。林家铺子倒闭了。有权有势的债主们闻讯前来争夺封货 ,而张寡妇、朱三太那些老弱孤寡的债权人却被警察阻挡在林家铺子的门外,她们的血汗钱白白被林老板拐骗走了。在拥挤的人流中,张寡妇的孩子被踩死,她则完全疯了。

  • 电影《林家铺子》剧照

  • 电影《林家铺子》剧照

  • 电影《林家铺子》剧照

  • 电影《林家铺子》剧照

  • 电影《林家铺子》剧照

    幕后制作花絮:

    • 张寡妇一角原定由舒绣文扮演,由于她患心脏病不能拍 戏,所以临时换成了于蓝 。
    • 影片拍到林家铺子倒闭时,在于蓝建议下,导演用了两个长镜头表现张寡妇失子后的悲痛,拍摄时于蓝每次都投入真感情、泪流满面。不过,后期制作时,考虑到整体效果,导演剪掉了那两个长镜头 。
    • 编剧夏衍曾在给林老板的扮演者谢添的信中,详细地对人物进行了阶级分析 ,指出既不能把林老板表演为十足的反派,也不能让观众完全同情他 。
    • 为了突出了林老板畏强凌弱势利狡猾的性格,在改编时,夏衍把小说中林老板在桥边遇到储户陈老七的细节改作遇到欠他货款的小杂货商王老板,然后设计了林老板陷入困境时向王老板索债、抢走小百货的情节 。
    • 该片曾作为13部影片中唯一一部中国影片列入1986年在香港举办的“世界经典影片展” 。

    《林家铺子》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理想精神与文艺热忱的时代凝聚,编导以极其凝炼隽永的笔触,描绘了一幅30年代遭受战乱冲击的江南某镇的生活图景,简洁地勾勒出了饱经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榨的中国社会的缩影——林家铺子的命运变化图。与将社会状态描写得淋漓尽致相比,该片更出色的地方在于角色细致的刻画和人与人相处时基本人性的展现,个中流露的人文精神,有一股传统中国读书人的悲悯。在片中,谢添成功地塑造了林老板这个既是被压迫、被剥削者,又是压迫、剥削者的旧社会小商人的艺术形象,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这个人物的双重性格,准确地把握了这一特定人物的复杂心态,以精湛的演技从不同侧面刻画了林老板的独特性格,使其在当时影片工农兵英雄形象林立的情况下独具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