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决战》的得与失,三处败笔与三大创新,刘涛处于风口浪尖
《大决战》收官了,这个时候应该可以对全剧做出一个比较客观的总结了。在个人看来,《大决战》分别有三处败笔和三大创新。
先来说三处败笔:
败笔一,选择让刘涛来饰演宋美龄。单纯从流量上来说,刘涛无疑是《大决战》演员中的第一人。但对于《大决战》这种献礼剧而言,流量不仅不会成为助力,反而有可能成为一种包袱。
流量高的演员都会有这样的困扰,观众往往会忽视角色本身,而去讨论演员自身的一些是是非非。《大决战》中的刘涛便是如此,相较于其塑造的宋美龄,观众更加愿意纠结于刘涛本人的品行。如此一来,不论刘涛版的宋美龄演得如何,都很难得到大多数观众的认可。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刘涛到底演得如何呢?
至于制片方为什么会选择刘涛,这恐怕还得从《建国大业》说起。从《建国大业》开始,很多献礼剧、献礼片都走起了明星“拼盘”的路子,连一些龙套角色都是由知名演员来出演的。《大决战》虽然没有这么夸张,但脸熟的演员也着实是不少,本质上追求的也是明星效应。因此演员也是越大牌越好,只要刘涛愿意演,剧组自然就愿意用了。
可事实证明,刘涛的出演恰恰起到了反作用,变成了一个扣分项。不仅刘涛自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大决战》整体的口碑,可谓是得不偿失。
可历史上的卫立煌并非如此,作为老蒋的五虎上将之一,卫立煌被日本人称之为“支那虎将”、被美国人奉为“常胜将军”。抗战胜利后被老蒋聘为秘密军事顾问的冈村宁次,就曾经在战场上败与卫立煌之手,由此可见卫立煌绝非泛泛之辈。
纵观卫立煌的一生,应该说是功大于过的。不过在很多解放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常常会丑化一部分国军的将领,这种艺术创作的手法的确是有失公允了。不得不承认,如今不少人了解历史是通过影视作品,如此一来被误导就不可避免了。比如说卫立煌乘飞机离开沈阳这件事,实际上是老蒋派专机把卫立煌给接走的,而不是卫立煌临阵脱逃私自离开的。
败笔三,淡化了小蒋的存在感。可能有人会疑惑了,小蒋并没有直接参与“三大战役”,为什么要突出其的存在感呢?
虽然从表面上看,“三大战役”只是军事上的胜利,但实际上却是多重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大决战》中曾交代过,小蒋要到上海去整顿经济。看过《建国大业》的人都知道,其实小蒋是去“打老虎”了,而且还逮住了孔令侃。不过孔令侃根基深厚,父亲是孔祥熙、母亲是宋霭龄(宋美龄的姐姐),连小蒋也奈何不得。
因此《大决战》完全可以通过强化小蒋的存在感,更加全面地揭示国军的腐朽,从经济层面来解读战争的走向。
再来谈谈三大创新:
创新一,强调了土地改革的重要性。在吐槽刘涛版的宋美龄时,不少观众也在夸奖由苏青饰演的王翠云,那么王翠云这个角色到底好在哪里呢?
仔细回忆一下有关王翠云的戏份,便会发现绝大部分与土地改革有关。土地改革的根本就是让农民有地可种,能够吃得饱、穿得暖,此举无疑会赢得老百姓的拥戴。因此老百姓才会冒着生命危险到战场上去支援我党,不仅仅是送吃的、送穿的,而且也愿意让自己的子女投身于解放事业。
在这个过程中,恰恰需要王翠云这样的基础干部去执行我党的土地改革政策,而像王翠云这样的基础干部也代表了我党的形象。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大决战》借由小蒋暴露出国军的经济问题,就能够与土地改革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一个致使民不聊生、一个让老百姓衣食无忧,毫无疑问就是此消彼长了,人民会支持谁就不言而喻了。
创新二,聚焦了解放战士的转变。在《大决战》前期的剧情中,特意介绍了一下抗战胜利后两军的兵力对比,国军430万、我党127万。不仅如此,在武器装备的质量上以及军工产业的能力上,我党都与国军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差距。
《大决战》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来刻画以乔三本为代表的解放战士,从最初的怯战畏死到慷慨赴义,展现了解放战士的思想转变。这种思想转变不仅存在于影视作品中,现实中也是有真实事例的,例如战斗英雄肖国宝。1947年时肖国宝被抓了壮丁参加了国军,1949年起义加入我党,在西南剿匪中因舍身堵敌枪眼而牺牲。
英雄莫问出处,实际上绝大部分国军士兵也都是劳苦大众出身,经过了思想改造之后同样可以弃暗投明。
创新三,压缩了主角的戏份。通常来说,一部剧主角的戏份会在百分之七、八十左右,甚至还要更高一些。《大决战》的主角显然是敌我双方的高层,但可以明显感觉出来,双方高层的戏份比例并没有那么高。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大决战》花了非常多的精力去塑造乔三本、王翠云这样的小人物,从而不得不压缩所谓主角的戏份。戏份如此分配,的确有客观原因在其中,但也不能够忽视主观的意志。
《大决战》中的“三大战役”奠定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但解放战胜的胜利并不专属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特殊群体,而是属于人民的。胜利的果实是由所有参与者共同创造的,其中包括了执行土地改革的王翠云、转变思想的解放战士乔三本等人。从宏观的角度来说,一个王翠云或者乔三本的作用微乎其微。可是从微观的视角上来看,每一个王翠云或者乔三本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些贡献积少成多就会产生质的变化,千千万万个微观汇聚成了宏观上的大胜,这大概就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了。
总而言之,《大决战》不是十全十美,可也的确有着独到之处。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