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首份国家级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发布 多项关键技术标准待“填补”

首份国家级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发布 多项关键技术标准待“填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恩惠 上海报道


(相关资料图)

我国氢能行业迎来了首个国家层面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8月8日消息,国家标准委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下称《指南》)。《指南》明确了近三年国内国际氢能标准化工作重点任务,部署了核心标准研制行动和国际标准化提升行动等“两大行动”,提出了组织实施的有关措施。

《指南》提出,到2025年,支撑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的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制修订30项以上氢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重点加快制修订氢品质检测、氢安全、可再生能源水电解制氢、高压储氢容器、车载储氢气瓶、氢液化装备、液氢容器、氢能管道、加氢站、加注协议、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汽车等方面的标准,打通氢能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鼓励产学研用各方参与标准制定,支持有条件的社会团体制订发布团体标准,增加标准有效供给。同时,深度参与ISO、IEC国际标准化工作,积极提出氢能领域国际标准提案,逐步提高我国氢能国际标准化影响力。

根据《指南》,“加快制修订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技术标准”和“积极提升氢能国际标准化水平”是重点任务。

氢能产业标准体系结构图

从氢能全产业链的角度上看,各环节都有着核心标准,而这些标准起到了以标准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作用。《指南》则构建了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涵盖基础与安全、氢制备、氢储存和输运、氢加注、氢能应用五个子体系,按照技术、设备、系统、安全、检测等进一步分解,形成了20个二级子体系、69个三级子体系。

在基础与安全方面,主要包括术语、图形符号、氢能综合评价、氢品质、通用件等基础共性标准以及氢安全基本要求、临氢材料、氢密封、安全风险评估、安全防护、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氢安全通用标准,是氢能供应与氢能应用标准的基础支撑;在氢制备方面,主要包括氢分离与提纯、水电解制氢、光解水制氢等方面的标准,推动绿色低碳氢来源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在氢储存和输运方面,主要包括氢气压缩、氢液化、氢气与天然气掺混、固态储氢材料等氢储运基本要求,容器、气瓶、管道等氢储运设备以及氢储存输运系统等方面的标准,推动安全、高效氢储运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在氢加注方面,主要包括加氢站设备、系统和运行与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标准,推动加氢站安全、可靠、高效发展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在氢能应用方面,主要包括燃料电池、氢内燃机、氢气锅炉、氢燃气轮机等氢能转换利用设备与零部件以及交通、储能、发电核工业领域氢能应用等方面的标准,推动氢能相关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安全相关标准的制修订。

这其中,部分关键技术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缺失。例如,在水电解制氢设备方面,PEM电解槽技术要求的国家标准处于待制定状态;在站用储氢容器方面,加氢站用储氢压力容器、加氢站压力设备监测技术要求、加氢站压力设备风险评价与检验等国家标准待制定。值得一提的是,整个氢输运系统环节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目前缺失,包括天然气管道掺氢输送技术要求、输氢管道系统完整性管理规范、输氢管道工程技术规范、输氢管道工程设计规范、输氢管道工程施工和验收规范等。

针对此次出台的《指南》,一位氢能行业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标准)基本都覆盖了。这个是理论层面的指导性文件,在行业层面也是一个鼓励。”

“通过该文件可以让更多的人关注氢能产业,更多人加入发展氢能产业。”但该人士进一步指出,关键在执行。“执行层面依然会有一些困难,需要一点点去突破解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自去年3月份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下称《规划》)正式发布以来,氢能产业作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了政策上的支持。

虽然目前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滞后,产业发展形态和发展路径尚需进一步探索等问题和挑战,但按照《规划》,在未来十多年的发展中,我国氢能产业将在202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在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