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海边升起一座悬崖》拿下戛纳短片“金棕榈”,专访导演陈剑莹

末日来临的前一天,一位少女在家乡行走、告别。在陈剑莹看来,告别的过程其实也是寻找的过程,“很多时候你在要离别的时候,才会发现你所珍惜的东西是什么,于是告别本身就变成了一种探索,这个故事就突然有了这种双面的意向性,更有层次,也更有趣”。

版式:王威

导演陈剑莹(中)领奖

这部影片以略超现实的“末日”设定,隐喻人们在现实中的困境与探寻;同时导演陈剑莹以自己对中国城市气质的观察,用具艺术力和风格化的视听语言,去传递自己所感知的属于当下中国本土和民众的诗意与情感。

此前,《海边升起一座悬崖》27日在戛纳进行首映时,座无虚席。陈剑莹亲身感受到了电影节官方和多国电影人对于短片单元的极高重视;而这,也是电影界对未来的电影创作力量的重注。

变化时代的浪漫主义“告别的过程,也是寻找的过程”

陈剑莹也是其中的一位。

比其他新作品更加特殊的是,由于陈剑莹的这个长片故事需要在不同国域拍摄,因此在全球疫情波动不定的背景下,它的落地难度显然变得更高。

“于是我就想,能不能退回短片去继续踏踏实实地做一个作品出来。一方面,我觉得导演还是要不停地练习,一定要拍东西,不能闲着。另一方面,在学生时代的作品之外,我希望能有新的作品去代表当下的我。”

陈剑莹个人的这次阶段性的自我重建,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她有感而发创作,向他人去探寻共鸣的一个原点:在每个人可能都随时面临不确定性和变化的当下,人们更需要一些最本真的向往和希望。

“从这种情感出发,我就想做一个属于这个时代的浪漫主义故事。想说,即使大环境再怎么变化,人类其实可以抓住很多情感上的、记忆里的美好的东西。”

这就是《海边升起一座悬崖》的由来。

如同它的片名一样,这部影片有着一些超现实的表达:末日来临的前一天,一位少女在家乡的游走之旅。

在陈剑莹的感受中,自己的这次创作也在受到大师们前作的影响。如由李安导演的作品,去汲取如何让文艺片“好看又有深度”的灵感;在剧作层面,伯格曼导演在人物关系和对话上的精妙,则给了她相应的启发;而从视觉上,此次的短片则比较深地受到塔可夫斯基导演的影响。